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适应性探究

2017-05-13 01:06:38陈宇菲刘堂灯
学理论·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教育

陈宇菲+刘堂灯

摘 要:民族高校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学习与生活方式上的适应问题。基于此,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促进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教育适应性的可行性策略如下: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校领导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突出民族高校特色;学生处应组织多种活动,形成与少数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教务处可以开设少数民族文化之类的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学生个人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端正思想态度,多与教师沟通,多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习惯。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教育;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84-02

教育培养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高校立校的意义所在。从民族高校的实际教育状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求学,会面临语言交流、社会身份和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适应问题,种种变化与文化冲击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思想困惑与现实压力。大连民族大学56个民族的学生齐聚校园,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不够强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适应性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从中得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策略。

一、教育适应性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多维的概念,由于学者们多是根据各自的兴趣和对学校适应的不同理解来加以研究的,因此目前对学校适应的界定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1]。刘万伦认为学校适应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绪和情感、人际等方面的情况[2]。李辉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和学校环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状态,以保证完成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3]。陈瀛寰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4]。

关于教育适应性的定义,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冷余生认为教育的适应具有双重性,即社会和教育对象,从教育适应的目的讲,也应是双重性的,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5]。竺雪认为高等教育适应性是一种全面的适应,也包括对人的适应[6]。刘尧认为适应是教育永恒的追求[7]。尽管对教育适应性的理解视角存在一些差异,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教育适应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平衡,是“以变应变” “以变促变”,适应与改造相统一的动态过程。

二、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适应性的调查情况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为86%)。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学生9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2%,大二学生7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5%,大三学生7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大四学生5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7%;从性别比例来看,男生12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3%,女生17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适应情况及寝室生活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对“您刚到大学觉得出现不适应的方面是什么”做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语言环境、饮食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主要为语言环境和文化习俗。这就表明,大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寝室是大学生离开家迈入大学后的第二个家,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场所。寝室生活关系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情感。寝室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人格的形成。此外,民族高校的寝室中每个人都带着各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那么面對突如其来的文化差异,将会如何面对大学寝室生活呢?

在有关寝室的调查中,86%的学生不喜欢在寝室学习,他们认为学习的气氛不够浓。面对问题“室友打扰你的学习和休息时,你的态度是什么”,2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6%的学生表示会忍耐到毕业,37%的学生表示会沟通,而8%的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可以看出寝室中还是会存在矛盾与冲突,但存在积极的因素。当问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寝室中是否愿意主动和其他民族同学沟通”时,有77%的学生表示会积极主动地和室友沟通,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11%的学生表示自己主动了可是室友并不积极;8%的学生表示因为文化存在差异,很难沟通;4%的学生表示拒绝沟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自己的风俗习惯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并期待融入大学寝室生活当中。

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适应的态度

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格开朗,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进入大学后,免不了参加各种活动,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9%的学生会参加本民族的活动,18%的学生会参加本校区的活动,26%的学生会参加校级活动,7%的学生会参加其他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但同时也希望能够融入校园生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是来自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地域教育水平的差异,他们从小接触的教育水平与汉族学生相差较远,以至于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在“您觉得班委或辅导员对您的学习生活关心程度如何”的问题回答上,49%的学生表示他们对我很关心,35%的学生表示一般、偶尔关心一下,16%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关心。

在“您所了解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主要是从何种渠道获得”的问题上,从调查数据分析得出,30%的学生是从家庭了解本民族文化,28%的学生是本民族地区,35%的学生是本民族地区的学校,7%的学生是社会及媒体。就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前景而言,17%的学生认为能越来越受重视,30%的学生认为能固守自己的特色,11%的学生认为能够保持现状,而42%的学生表示担忧,会逐渐被汉文化同化。这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与发展愿望。

針对学校开设的一些选修课程调查数据显示,52%的学生持积极的态度,认为这种想法非常好,很有意义;19%的学生表示很好,会积极参加,并且鼓励其他同学一起去;1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去参加,但期望不高;4%的学生表示一般,没想法;10%的学生表示没有什么意义。由此可见,学生对学校开设知识拓展类的选修课程是非常欢迎的。

三、启示与建议

(一)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在学校层面的管理上,首先,民族高校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生活,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突出民族高校特色,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其次,学生处应组织各种活动,使汉族学生充分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与少数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再次,教务处可以开设少数民族文化之类的选修课程,增加全校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包容。最后,学校专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各院系联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健康困扰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工作,减轻乃至消除其不良心理,提高其适应能力。

在基层管理层面上,首先,辅导员要注意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多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座谈,细致入微地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大学集体生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乃至感情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开导和解决。其次,班导师应该在督促班级学生认真学习的同时,注意观察和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出现学习和生活不适应情况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引导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调整和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最后,学生会与班级干部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身边最近的人,也要履行职责,积极关爱少数民族大学生,帮助出现学习生活及教育不适应的同学尽快摆脱困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学生个人教育方面

如果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积极努力地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单靠外在的教育管理、引导与帮助,没有得到个体有效的回应与支持,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因此,出现学习生活及教育不适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端正思想态度,多与教师沟通,多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多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增强对公共活动的认同,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生活习惯。

总之,民族高校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适应性加强教育引导,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适应学校新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及教育管理制度安排。这样,民族高校才能实现服务民族这一立校宗旨,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能尽快成长成才,为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 [D].厦门:厦门大学,2013.

[2]刘万伦.中小学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特点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2).

[3]李辉,朱丽芬,李梅.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2).

[4]陈瀛寰.寄宿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淮安市某两所寄宿中学的实证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5]冷余生.高等教育适应性的若干理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89(2).

[6]竺雪.试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J].理论观察,2014(2).

[7]刘尧.“适应”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兼评世纪末几种热点教育观[J].教育学术月刊,1999(2).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教育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07:40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41:04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