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月华
摘 要: 高中政治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见高中课程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让情感栖居于政治课堂,通过情感导入触动学生心灵,以情感创境实现师生共鸣,巧用情感探究激发课堂活力,借以情感点评升华教学主题,可以创设教学佳境,达到健全学生人格的目的。
关键词: 情感 政治课堂 教学佳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师之德,在仁爱。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高中政治新课标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凸显了政治教学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更关注学生内心品性的完善,注重提高学生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整体生存质量。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让情感栖居其中,既可使师生之间情感产生共鸣,又可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感悟和教学质量。
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寻找师生的情感切入点,让情感真正栖居于政治课堂,可完成师生间的真正“对话”,有效创设教学佳境。
一、情感导入触动学生心灵
个体体验是情感认知的基础,如何加深学生的个体体验,触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是教师的教學重点突破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富有情感的课堂导入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文化生活》模块中的“爱国主义”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两张PPT:一为缉毒警犬的墓碑图片,配上文字:为何给牺牲的警犬立碑,却没有给为公牺牲的缉毒警察立碑?二则选取了大热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宣传照及其标语:“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问题设计:请围绕“爱国主义”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图片的理解与感受。
这一导入与主流电影的主题不谋而合,因此激发了学生热烈讨论的兴趣,学生纷纷总结:“不为缉毒警察立碑,目的是严密保护逝者的信息,防止毒贩追踪调查,对其亲人朋友进行报复性行为。”我引导点拨,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就如《湄公河行动》中的每一位守家卫国的缉毒警察,他们以实际行动真正践行了爱国主义,甚至为国牺牲也在所不惜。这一导入设计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投影图片中所蕴含的爱国大义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有了形象深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抽象虚无的层面,学生的个体体验得到启发与升华。由于导入时进行了情感引导与铺垫,因此在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不但做到了学生的知识教育与爱国教育并驾齐驱,而且效果显著。
二、情感创境达成师生共鸣
成功的课堂应当促成师生主体间的“对话”,而情感则是师生间有效“对话”的桥梁。哲学家弗洛姆于《爱的艺术》中指出①,真正的给予,会不可避免地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的同时包括使接受者也成了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生命力而充满快乐[1]。而情感,则具备了这种把人连接起来的力量,是建设性的力量。因此,如何巧用情感创设教学场景,达成师生共鸣,是形成教学佳境的重要一环。哲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颇有挑战性的模块,学生看着觉得神秘富有趣味,学起来却晦涩难懂。在教学实践中,举步维艰,我尝试将“情感创境”引入哲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共同的情感经历中感受哲学、体会哲学、理解哲学。
例如,在处理第四单元“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未来的你我:生命的追求与坚守。
告别陈经纶中学,怀揣着沉甸甸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坐上了通往深圳的高铁。坐在高铁里,望向窗外同样飞驰的汽车,不一会,我就从新会到达深圳这个与国际融合的大都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想起曾经的一次哲学课,罗老师让我们构想生命的轨迹,不想到今天已经长大。感悟社会变化,感慨深圳新面貌,感怀国家新景象。心绪飞扬,憧憬入心,新的人生目标在沸腾。
就要到站了,想起临行前父母的嘱咐:“孩子,无论身在何方,都记住,不忘初心。”我坚信,若干年后,不管世界如何改变,我还是我,初心不变。
问题设计之一:谈谈你对材料中涉及“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代入材料中的“我”畅想未来,共同理解所蕴含的哲学知识,并分别谈谈个人感悟。学生纷纷表达观点后,我也道出了感悟:将来高考结束后,同学们都会呈现情景中的这一幕,坐着高铁、火车、汽车或飞机,去往你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始你们新的人生旅程。你们会涉足不同的地方、遇见不同的风景、不断茁壮成长,但不管将来你们如何变化,你们依然是我的好学生,时光虽逝,师生情谊不变。这便是我们生活长河中的“运动”与“静止”。学生听着我发自内心的一番独白,融入我所创设的情境当中,感动洋溢于心,师生间仿佛共同进行了一场独特的时空之旅。以情感创景,作为接受者的学生打破了常规,转化为给予者,师生双方都做到以情感唤醒了对方身上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促成了师生主体间的“对话”,深化了彼此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师生共鸣。此外,情感创景,还道出了“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真理,使哲学生活化,达到了深化知识的效果,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探究激发课堂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情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知识自我生成能力成了一种可能。
《经济生活》这一模块中存在大量政治理论,这些基础理论难免枯燥晦涩,甚至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同“海市蜃楼”般触不可及,往往难以激发课堂活力。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我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联系实际加以亲身体验,试图将学生喜爱的形式应用于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找出学生情感的突破口,让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课堂学习感受融为一体,力求激发课堂活力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教学《经济生活》“生产决定消费”时,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形式设计了一个场景,试图帮助学生对自我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理解进行探究,场景主题为《班长穿越了》,并以电影惯用的蒙太奇形式分成了四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班长是个唐朝迷。一天醒来,她发现自己穿越回到了唐朝的长安城!班长惊讶过后非常兴奋,想立刻发一条朋友圈告诉所有人,但她知道,即使找遍整个长安城,她也无法找到能发朋友圈的手机。
探究二:班长认为既来之则安之,想一睹古长安的风采,但她只能以马车或牛车作为交通工具,她不禁怀念起现代的公交、汽车和高铁。
探究三:班长想一睹杨贵妃倾国倾城之美,但她只能通过古人的口述笔写来感受,而不能像现代般可以欣赏身临其境般的实况直播。
探究四:班长准备在长安谋生计,她发现长安城只卖布匹,没人卖衣服,于是她开了卖衣服的商铺,没想到衣服推出后极大地激发了古人的购买欲望。
由于探究活动的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以他们追捧的“穿越剧”形式与知识内容高度结合,因此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强烈关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效果良好,气氛活跃。学生在设定剧情的推动下,迅速结合课本分析与总结出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并为消费创造动力。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不但高效,一氣呵成,而且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此外,由于在探究活动问题设计方面,我选择了封闭式提问,指向性明确,防止了学生思考方向的漫无目的性,因此在答案生成与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学生尝到了知识自我生成的乐趣,并得到了思维方式与逻辑判断上的训练。可见在设计探究活动时,以学生现实生活为素材,关注学生的日常兴趣爱好,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知识自我生成能力,既活化了经济知识,极大地激发了课堂活力,又强化了教学效果。
四、情感点评升华教学主题
作为对学生教学成果的一种反馈,点评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情感点评则是不同评价主体间“对话”的过程。马丁·布伯在著作《人与人》中指出,真正的对话是“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当下和特殊的存在,并带着在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动机而转向他们,对话的基本运动是转向他人,理解他人”[2]。由于成长经历、心路历程、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学生的个体性鲜明突出,渴望被外界认可与关注,简单的优良中差,肤浅而单一的评定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内在的情感需求。因此,开发探索富有情感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点评,让情感真正触动学生,升华教学主题,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在一次期中考试过后,针对学生的失落沮丧情绪,我播放了歌手郑智化的代表作《水手》,并配上歌词:……耳畔又传来汽笛声和水手的笑语\永远在内心的最深处听见水手说\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我陪伴着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点评道:这次期中考试告诉我们,所有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道理是曲折的,但我们更要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量变终会促成质变,而我们也会如那瞬烂的烟火、盛放的蔷薇般,我们的前途终会迎来光明。
之后,在分析试卷题目时,我选择了部分较突出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实际考试情况,结合知识点进行点评与分析。
A学生:“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你是一个敏感的孩子,或许你认为自己平凡不起眼,但请记住,你就是你,你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某一次的失败就轻易否认了自己,请相信自己的潜力。(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理)
B学生:活泼热闹固可爱,动静相宜更可贵,学习上少些浮躁,多点脚踏实地,动静相宜,方可行之千里!(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C学生:不必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步一个脚印,长途跋涉过后,你会遇见最美的彩虹!(量变质变原理及方法论)
……
当我用PPT呈现出对某些学生的点评时,他们无不感到惊讶与感动。有学生感慨道:“没有批判与说教,也不存在刻意的表扬,老师每次点评的方式既充满了对我们的关心与爱,又有哲理,让我觉得感动之外,也使我对人生多一份感悟与思考。”矛盾具有特殊性,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情况不可能完全一致,面对相同的知识,他们的反馈与态度必然不一样,我们要寻求学生的发光点,寻找彼此的情感共鸣,促成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并积极引导。因此,充斥着情感的点评如同细水长流般,无声胜有声,可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升华教学主题[3]。
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让情感栖居政治课堂,成为一位及格的引路人,引领学生一同在情感之路上学会学习,学会成长,以自我完善为目的,使他们成为拥有创造幸福能力的人。
注释:
①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强调,真正的爱是“给予”。“给予”并不是说为别人牺牲自己,而是奉献出自己内心最富生命活力的东西,他给予别人的是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和幽默。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了他人的生命感。
参考文献:
[1]弗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2-23.
[2]马丁·布伯.人与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65.
[3]卢怀.让诗意栖居政治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