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珊珊
摘 要:高校就业指导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而针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重要性的基础上,本文就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升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已日益普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近七八百万计,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也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家庭贫困生群体就业形势严峻,呈现出多方面矛盾。为提升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就业能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探讨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存在问题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作为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群体,高校贫困生群体就业问题备受关注。相关统计数显示,贫困生占大学生总数的5/1,如2013年毕业大学生总共有700万人,其中贫困生群体为120万人,这120万人遇到的就业压力是空前的。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这部分大学的就业矛盾重重,如果不能解决这部分学生就业矛盾,不仅影响到百万个家庭的生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整个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缺乏信心,这就進一步限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我们需要积极地探索出新的途径,帮助大学生谋求就业机会,让他们顺利地走向社会,面对自己未来的全新人生,这是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高等教育二次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 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取向两极分化严重
因自身的成长经历,使得这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的人生阅历会更为丰富一些,他们经历的苦难会让他们在大学毕业时,面对社会的心态产生极端的两极化差异。一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考上大学并且顺利,是一次重要的人生升华,他们对整个社会看法是十分积极健康,认为自己将会在社会上再次通过自己努力走上更高的成功。这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态十分乐观,他们也不会过多地要求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必须要达到什么程度,他们乐于通过不断的付出,让自己的事业一步一步地不断上升,这些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其斗志和活力是建设国家的强大助力。
与此同时,也有另一部分贫困生由于生活的磨难,同时在大学的生活中感受到了自身和他人的巨大差异,长此以往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希望,滋生出了过度的敏感和强烈的自尊心,这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十分矛盾,他们想要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但是他们又只看到了生活的阴暗面,觉得自己的家庭是对自己人生的巨大拖累。矛盾的心态导致了他们的求职过程会极为不顺,他们会对自己的职业有过多的要求,也忽视了自身的现实条件。
2.2 综合素质导致求职处于弱势
一些就业困难的贫困生会将这些阻力归咎于自己家庭原因,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家境的限制,使得他们进入大学的时候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职业发展看得没有正常家庭那么长远,这导致了他们在大学的学习期间,也不会有什么主动的自我提升计划,兴趣爱好匮乏。同时他们的心态又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很在意他人是否因为他的家境而鄙夷他,这又造成了交际圈的狭窄。如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就会产生主观的或者被动的限制,他们不会花额外的开销去对自己进行课外的技能培训,甚至在本身课业的范围内也会因为心态的原因只做好课程要求的就足够了,不会像一些有浓厚爱好的同学一样在一个技术领域花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区域和家庭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缺乏专业的英语知识、数学和计算机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得这些学生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比较困难。目前高校普遍缺乏针对性提高贫困生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相关课程资源,难以有效促进困难生的全面发展。贫困生对这一方面的需求是突出的,但是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部分贫困生也会为了维持自己的基本消费,用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勤工俭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能力,但如果勤工助学过量,则又会影响其学习时间,也对学习造成一定干扰。
3 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3.1 调整就业政策,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首先,为了保障贫困生不会受到人才市场的主观上的不利评价,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改革和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管理体系,通过明确的条文约束来确保每一位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不会受到家境上的主观歧视,并且这些条文规定要落实到法律层面。强制性的约束和规定只是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做出的最低级的保障,更多地需要校方、人才市场、学生群体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校方有义务确保自己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会受到公正的对待,校方为学生推荐的用人单位也应该经过实现的审核确保这些单位不会戴有色眼镜去看待本校的学生。同时学生也要认真地听取校方有关就业的意见,和校方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要明白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差异,自身有不足的之初也需要进行弥补,自身有何适合就业的优点也要学会如何去表现。同时校方也要为用人单位的就业合同把好关,防止用人单位在合同在做手脚去暗地里歧视贫困生,让每一位学生签署的就业合同都是公正的都是合理的。
3.2 加强对贫困生的素质培养,注重起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在就业环境中是存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生的歧视,但是大部分来说这是因为客观上贫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差距导致的,甚至可以进一步说,用人单位的歧视也是因为常年的招聘活动养成了习惯性的贫困生比一般家庭学生差的认知。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让贫困生群体的就业情况得到改善,还是需要从贫困生群体自身下手。校方在自身的教育体系内就需要注意到那些需要生源地贷款和贫困补助金的学生,在资源的开放上应当对其进行一定的倾斜,给予他们更多的低廉的成本去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方便自己的未来就业。同时也要从心态上去改变贫困生群体的现状,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去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他们的家境限制了他们内心的发展,他们需要有更长远的远见能力,而不能因为家境而受到发展的限制。
贫困生的交际圈和交际能力也是校方需加强培养的地方,要树立贫困生的合作观念,不断增强他们团队合作精神。贫困生普遍的自卑、自闭心理造成了他们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喜欢单干的特点,这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贫困生要利用在校期间提高合作素质,拓宽认知面,主动与别人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开放的性格以及合作的意识。目前高校已经建立“奖、勤、助、贷、绿色通道”等资助模式多为一种“结果性资助”,减轻学生在学费和生活费上的经济压力。而发展性资助为“过程性支持”,是一种资助与发展并重、管理与育人并重的资助形式,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咸强.职业指导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之帮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7):74-75.
[2] 诸云,范彬.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教育及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07):78-79.
[3] 陈登科.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90-91.
[4] 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04):132-135.
[5] 陈玥.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