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星
摘 要:陶瓷雕塑作为我国传统的古典艺术,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是一个时代、一种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也成为了我国的艺术典范,并且也是传统精神文化的积淀。在此过程中,离不开雕塑工人独具匠心的雕塑技艺与独特审美标准的结合。本文将就陶瓷雕塑造型,及其形神塑造的创作表现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陶瓷雕塑;造型;形神塑造;线条;色彩;塑造者情感
1 陶瓷雕塑造型
古往今来,陶瓷雕塑作为社会的实用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艺术品的外形是其艺表面形式的艺术表达,而一件雕塑品的成熟与否取决于其形神协调的度。陶瓷雕塑,实质上属于陶瓷装饰的一种形式,其形成与发展都有些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在人民的实践应用中,浮雕、镂雕、圆雕等制作方法也逐渐凝练。陶瓷雕塑,不仅是作为生活用品的存在,也是一件生活艺术品,具有典型的民族审美特征,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
2 形神关系
事实上,不仅是在陶瓷雕塑领域,我国古典传统工艺品的塑造都格外讲究形神兼备。不同于绘画技艺,陶瓷雕塑品的塑造,不仅与陶瓷成品的优劣、材质构造、审美水平有关,还需对雕塑师自身的雕塑功底要求较高。在艺术史上,形与神的契合,一直是工艺师们追求的最高标准。早在汉代,就有画家提出“随色象类,曲得其情”的说法,象即是表征,是客体形象,而情则是精神情感内涵,强调了画家作画时对客观对象外观形态的相似刻画与精神韵致的传神表达。
3 陶瓷雕塑造型形与神的塑造表现
3.1 造型设计与精神内涵相结合
陶瓷雕塑的塑造,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形成与发展与人们社会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工艺创作中,因其功能作用不同,陶瓷雕塑的塑造也不尽相同,但不同领域中的艺术塑造都需要追求形神合一,以增强艺术形象观感。
人物雕塑是艺术表现的主体,人物形态的塑造风格迥异、素材多种多样,在雕塑过程中,难度较大。唐代佛教陶像造型丰腴,面部表情亲和,衣着华丽,视觉观赏中类似于唐朝女性形象,其陶瓷佛像的塑造更具民族化。而密乘佛教的陶瓷造型塑造中,佛像更多以面目狰狞的形象示人,喜怒两种表情以极致的形象展现,比如密宗佛教的本尊形象就是极其恐怖的面貌形态。这主要因为密宗的象征意义特殊,将邪魔以可见的形象塑造出来,而修行者需要运用自己的意念在瞬时之内捕捉邪念并压制它。因而在陶像塑造中,高僧形象的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观众能够从造型、面目形态中体会密宗佛教的精神内涵,真正做到了形与神的契合。
3.2 线条艺术
陶瓷雕塑,从黏土、造型设计、成型到最终成品,这个过程极其繁杂,需要塑造师耐心的按照雕塑步骤环环相扣。其形神塑造,更是检验塑造师雕塑能力的重要元素。而雕塑造型是陶瓷形神塑造的基础性影响因素,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首先在视觉体验上就能给予观赏者特殊的艺术语言印象。
线条艺术,是佛像雕塑造型塑造中的必要环节,造型设计主要通过线条的走向来展示客观物体的形态与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点、线、面、体四位一体的勾勒,能够有效地塑造陶像的形状、肌理。比如,明清景德镇烧制的蒜头瓶,因形状类似蒜头而得名,其线条表现不是从一而终的,而是分层次的展现,长颈、削肩、圆腹、圈足。这种陶瓷烧制集形神为一体,人们能够因雕塑作品的外观将生活与审美艺术品与现实世界中的食材相联系,充分地说明了艺术创作的形神兼备性,也是雕塑者自身取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现实的体现。此外,陶瓷线条额塑造并不一定是雕塑者刻意为之的,也有部分优秀作品是自然形成的。诸如,我国古代龙泉青瓷的哥窑与弟窑享誉世界,哥窑是开片瓷,在烧窑时因胎体膨胀系数大于釉的膨胀系数,因而造成陶瓷冷之后的裂痕的形成,这种独特的裂痕现象在瓷体中产生了“金丝铁线”的效果,就造型装饰而言,这种不规则裂痕的线条表现更具独特性,也极具装饰性,使东方特色的“形式美”展现出来。现代的陶瓷雕塑塑造中,因温度控制的不当,会出现裂纹、火痕等非人为线条,线条不再精细、敏感,但是非人为因素却带给了陶瓷雕塑不拘泥于传统的现代之美,赋予了陶瓷雕塑独特的生命力。线条艺术,不仅仅拘泥于其对陶瓷雕塑外形状态的塑造,还包含其内在表现力。陶瓷雕塑的经典艺术当属唐三彩。除却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色彩应用,唐三彩更负盛名的是其线条的表现力极具特色,唐三彩器物繁杂多样,但形体大多圆润饱满,这与当时唐朝艺术审美一致。其中,尤其是对马、骆驼等动物的塑造惟妙惟肖,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传神。从各种丰富多彩的唐三彩陶瓷雕塑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盛唐气象,是绚丽物质之下的生活气息的展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體现,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
3.3 色彩应用
色彩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介质,陶瓷彩绘是陶瓷造型塑造的重要环节。不同色彩的合理应用,能够体现陶瓷形象内涵。我国现当代的陶瓷雕塑并非立意于造型的特立独行创新,更多在于釉料的应用。比如在陶艺家刘建华的艺术作品中,作者从当代社会的视角出发,充分的使用釉下青花、釉上粉彩为造型增色,青花与粉彩色彩丰富,浓笔艳抹,从这种浓墨重彩的外观形态下,实质体现的是作者本人对当代现实的深层次思考。面对当前的流行风尚,他反而从陶瓷历史出发,关注陶瓷本身的工艺,从釉料、色彩出发,力求从传统中得到突破,创造了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其中强烈色彩的应用,使观赏者感受传统与现代、古老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对立,比如在传统瓷器中雕塑丰富图案,以及穿特色旗袍的女性,浓郁的艺术气息以形传达出来。
3.4 塑造者情感表达
陶瓷雕塑造型的塑造中,陶瓷材质、造型、类型、服饰等客观因素影响着形象塑造,而陶瓷造型塑造者,即工艺师个人主观情感也是决定陶瓷塑造形神兼备的重要因素。艺术毕竟来源于生活,陶瓷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塑造者个人的作品,是其生活经历在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在线条勾勒与色彩应用中有着自身的审美标准语对表达对象的深层次理解。即作者的喜怒哀乐会在雕塑作品中体现出来,陶瓷的大小、俯仰、收放、线型曲直都是作者情感节奏的表达。而观赏者能够从这些节奏起伏中感受到陶瓷雕塑的张力,并从不同造型之中体会不同的视觉感受,进而体验形体之外的情感表达。
4 结语
陶瓷雕塑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其生活与生产实践的艺术表达,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当前最独特的人文景观。其造型塑造尤其注重形神的结合,其创作表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造型设计与精神内涵相结合,其线条艺术、色彩应用、塑造者情感表达都是影响陶瓷雕塑造型的重要因素,而对其技巧的掌握,使陶瓷雕塑达到了以形传神,以神衬形,形神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陈在梅.浅谈陶瓷雕塑形与神的和谐统一[J].中国陶瓷,2012(11):75-77.
[2] 毛录贵.浅谈陶瓷雕塑造型的形与神[J].艺术科技,2015(12):114.
[3] 苏荣德.浅谈陶瓷雕塑塑造的写意风格[J].佛山陶瓷,2016(03):66-68.
[4] 余斌.从陶瓷雕塑特征的角度上把握陶瓷雕塑造型中的形式美感[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06):63-64.
[5] 林厚堂.我国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及其艺术精神漫谈[J].美术界,2013(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