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博健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厦门四条街道骑楼建筑特征的比较分析
姚博健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如同胡同于北京、弄堂于上海,骑楼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它的出现虽然只有百年,但已成为厦门、泉州这些城市主要建筑形式之一,足见得它独特的魅力,而厦门骑楼更以其完整且独特的建筑风貌凸显出来。纵观它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可清晰看到西方建筑文化在厦门这片土地上与东方文化交融的印记。文章选取厦门最有代表性的4条骑楼建筑街道,从骑楼建筑的空间以及立面特征角度,对4条代表性骑楼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厦门骑楼的形成和发展,为将来厦门骑楼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提供有利依据。
骑楼;空间;立面
厦门骑楼街区呈“五纵二横”的分布格局,南北走向有两条主要骑楼街道:一条是思明北路和思明南路;另一条是在其西侧由开禾路、横竹路、镇邦路、水仙路连接组成的道路。东西向则有5条骑楼道路,由北至南依次是:厦禾路、开元路、大同路、思明东路和思明西路以及中山路。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本文选取按建造年代先后并且具有代表性的4条骑楼街道进行对比研究,即开元路、大同路、思明东路和思明西路、中山路街道中的骑楼建筑,如图1所示。
图1 厦门骑楼街道示意图
开元路——厦门的第一条马路,也是厦门的第一条骑楼建筑街道。它始建于1920年12月,于1924年8月完工,路基路面是仿照英国的“麦嘉顿”式的做法建造。开元路曾经是厦门最繁华的街道,但随着之后中山路的不断兴盛,开元路的城市中心地位也就被取代了。因为是最初修建的街道,所以路面宽度是最窄的,约为9 m。但也正是因为开元路的历史悠久,它也被老厦门人称为最有“古早味” 、最有“市井味道”的路。
大同路——始建于1929年,1929年到1958年间,大同路是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当时厦门最大的百货公司——南泰成百货店和捷克百货店,就坐落在大同路上,故大同路可以说是当时厦门的商业中心。
思明东路和思明西路——分别始建于1926年和1927年,路面宽度已经拓展到10 m。它可以说是开元路到中山路的过渡阶段,其商业特征并不明显。
中山路——修建于1928年,路面宽度已达到15 m,是厦门最宽的骑楼街道。中山路已经取代开元路和大同路成为当今最繁华的骑楼街道,整条街道都作为步行商业街,长达1 200 m。中山路也成为如今厦门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2.1 骑楼街道宽度和建筑高度的关系比较
4条骑楼街道断面高宽比分析图如图2所示。
图2 4条骑楼街道断面高宽比分析图
通过图2可以发现,开元路作为厦门的第一条骑楼建筑街道,其街道和建筑的比例尺度上是最小的。除去部分后期骑楼建筑,建筑层数基本在2~3层,高度在10 m左右,骑楼街道的宽度在9 m,街道宽度与骑楼建筑高度比D/H接近1。根据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对街道与建筑的高宽比阐释来看,D/H=1时有利于形成一个较为舒适的公共空间,既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开阔也不会压抑,并且使廊道满足了充足的日照。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过白”艺术讲究来看,行人在廊道里穿行停留时,可以看到对面建筑屋顶上方的一道蓝天白云,这会给人带来舒适的空间感,这种做法符合“窥管效应”的空间序列效果[1],是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美学效果。
大同路总长1 093 m,长于开元路200 m。大同路在建筑尺度上基本与开元路相似,原始骑楼建筑的层数基本是2~3层,高度10 m左右,但是很多户主在屋顶又加建了一层,造成骑楼高度增加且参差不齐的现状,高度达到14 m左右,以及在街道南侧东段出现一栋长约70 m的高层建筑,打断了骑楼建筑的连续性。大同路的街道宽度基本与开元路一致,也是9 m,这样就造成大同路街道的D/H小于1,行人在廊道内无法再看到对面屋檐上的天空,就会让人产生空间压抑感。
思明东路和思明西路较开元路和大同路的变化要明显很多。街道宽度达到10.8 m,骑楼层数基本维持在3~4层,其中很多都是在原有3层基础上加建的第4层,高度达到了14 m以上。这样一来,4层建筑与街道的D/H也小于1,其空间稍显压抑,只有3层骑楼的区段会显得较为宽松舒适。
中山路的建筑体量和街道尺度为4条街道中最大,其街道长大1 200 m,建筑层数以3层居多,4层及5层骑楼穿插其间,街道东段地势高处为2层骑楼,高度在8~18 m之间。街道宽度达到了15 m,是所有骑楼街道中最宽的一条,局部地段宽度将近开元路宽度的2倍。这样便造成中山路的D/H大于或等于1,空间感十分舒适。
2.2 骑楼街道在实际使用中空间感受的差异[2]
开元路有着极大的特殊性,它是厦门最具生活气息的一条骑楼街道。由于厦门最大的海鲜市场——“第八海鲜市场”,俗称“八市”,坐落于开元路北侧,所以很多海鲜运输车和其他周边商业的卡车货车都会经过并停留在开元路街道两侧。这样造成街道空间变窄变小,尤其在卡车装卸货物时,会严重影响道路交通以及行人游客的前行。不仅道旁随意停车影响交通,而且街道两侧的海鲜饭店的餐桌已经延伸到街道上,随地摆摊的小商小贩更是层出不穷、见缝插针,造成行人及游客的行走空间变小,即使是骑楼下的连续廊道空间也会因为店家装卸货物而被阻断。但恰恰是这种“杂乱”反倒成为了开元路的最大特色,也正是因为海鲜产业的特殊性,让开元路成为老厦门人最热爱且最频繁出没的一条街道。可见,在现实中生活使用方式会对街道空间本身产生极大的影响。
大同路虽然只与开元路相隔100 m,但大同路的商业气息远不如开元路那么热闹,基本以日杂店和小吃店为主,而且街道两侧没有任何私人摊位,2层以上几乎都是保持着市井生活气息的居民住户。与开元路相比,大同路上的车辆和行人明显稀少很多。虽然大同路的热闹程度虽然远不及开元路,但是由于骑楼的原状保存较好,走在其中仍会感受到老城里的生活气息。
思明东路和思明西路与其北边两条老街道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商业的大量注入,2层以上的空间已经不再像开元路和大同路那样继续作为居住功能而使用了,而是变为了商业和办公使用,骑楼立面也已不再像开元路、大同路那样随意而丰富,很少有杂物出现,秩序统一而整齐。随着道路的加宽,车流量变大,思明东路和思明西路已成为城市次干道,所以这条街上已经几乎感受不到市井生活气息了。
中山路作为唯一一条步行商业街,其居住功能已完全消失。中山路的骑楼立面无论从颜色还是建筑形制方面都十分统一,是4条骑楼街道中最为规整的街道。宽阔的街道、整洁的建筑给人以明亮开阔的视觉感受,符合了现代购物场所的要求,并且没有任何机动车进入,满足了游客购物的舒适度。
笔者将4条骑楼街道的立面拼接成长卷,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展示完整的骑楼立面,只能截取有代表性的局部进行展示,如图3所示。
图3 4条骑楼街道的局部立面图
3.1 尺度的比较
开元路、大同路、思明东路思明西路和中山路在尺度上是逐渐增加的。开元路的骑楼高度最低,基本在2~3层,由于户主的随意加建,造成屋顶天际线参差不齐。大同路骑楼层高基本维持在3层,2层高的骑楼很少出现,屋顶天际线较开元路整齐。思明东路及思明西路的天际线以趋近平稳,骑楼层高在3~4层。中山路与思明东路思明西路相近,天际线保持平稳状态,偶有5层甚至6层建筑,但绝大多数都是3~4层的连续骑楼。
3.2 色彩的比较
开元路的建筑立面色彩最为丰富,以白色和米黄色为基础色调,其中穿插着红色、黄色、粉色的单体骑楼建筑,颜色饱和度较高,以及屋顶加建部分的彩钢蓝色,窗户的色彩以绿色和砖红色为主。底层商铺横幅广告牌以及柱式广告牌的颜色一样十分丰富,各种颜色穿插出现,色彩饱和度很高。
大同路的立面色彩相对于开元路要统一而单调,主要以白色和灰色为主,其间穿插出现红砖外墙的单体骑楼,其窗户色彩却比开元路丰富,出现砖红色、绿色、蓝色。大部分骑楼都保留着原初的木窗格,极少部分窗户更换为白色塑钢窗。由于大同路底商较开元路少了许多,所以广告牌的色彩丰富性有所减少。
思明东路及思明西路的立面色彩已经十分统一了,以白色、红色和黄色为主,色彩饱和度较低,并且同一种颜色均是连续出现,除了出现一处蓝色单体骑楼外,没有不同颜色相互穿插出现的情况。底商广告牌的设计经过了统一设计规定,颜色则略显单调,以黑白为主其间穿插红色和蓝色。
中山路在思明东路思明西路的基础上立面色彩达到了高度统一,以白色和米黄色墙面为主,其间出现个别红色贴砖的骑楼单体,整体上给人以清新淡雅的视觉感受。中山路的广告牌已不像思明东路思明西路那样规整拘谨,而是尺度更大,高度不一,有连续多跨柱距以及占据多层的大型广告牌出现,颜色也是十分丰富,色彩饱和度很高。可见在这条商业街上,骑楼本身被作为一种背景存在,以凸显出商家广告牌的视觉效果。
3.3 细部做法的比较
笔者将从窗户、壁柱、屋顶、廊柱、装饰等方面对4条街道的骑楼建筑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4条街道的骑楼建筑特征对比
从厦门的第一条骑楼街道开元路形成至今,已经历了将近百年的历史,如今由骑楼街道所围合而成的老城区依然受到世人青睐。然而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将厦门这个明星旅游城市的传统特色建筑——骑楼建筑,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以此让厦门的老城区继续迸发出它特有的活力。于此笔者提出3点建议:
第一,街道尺度的保护。在加建或者新建建筑时,应遵循原有骑楼街道的尺度及比例,即不应过多影响原有骑楼建筑与街道的宽高比D/H值。尤其对于开元路,其私搭乱建现象十分明显,需要对其加以严格控制和规划,保护原有街道的尺度感。
第二,立面特征的保护。依据上文中对4条骑楼建筑街道立面特征的对比分析,在加建或新建建筑时,应保持原有立面的构图形式,如开元路是水平方向的构图形式,而中山路则是垂直方向的构图形式,要在开窗形式和柱式上加以严格控制。另外在建筑色彩上也应遵循现状的色彩特征,可根据上文中的建筑立面对比图制定相关色彩使用规范。
第三,建筑功能的保护。每条骑楼街道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时间不同,各有着不同的建筑功能特点。如开元路以居住和海产商业为主,而中山路则以购物消费为主。改建时应遵循原有建筑功能特点,保护原有的居住以及商业模式,维持并继续发展每条街道本身的功能特色。
通过对4条代表性厦门骑楼的建筑街道空间和立面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从开元路到中山路的骑楼发展在尺度上是逐渐增加的,在形式上逐渐趋于整齐统一,每条骑楼街道的建筑功能性也各自不同。经过这样的纵向比较分析,获得了对厦门骑楼发展的更清晰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指导对骑楼进行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1]田大方.厦门本岛旧城近代骑楼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70-9372.
[2]余强.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3:23-24.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Arcades on Four Streets in Amoy
YAO Boji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Although it appeared only a hundred years,Arcade has become a cultural symbol of Amoy and Quanzhou,which also becomes one of the major architectural forms of these cities. Especially in Amoy,Arcades are more complete and unique in architectural style. From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we can have a clearly view of the imprin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This article selected four Arcades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 in Amoy,and analysed the differences from architectural space and facade. Thus,we can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cades in Amoy,and provide a usefu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Amoy.
arcade;space;facade
TU241.5
:A
姚博健(1991-)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E-mail:bj_yao5679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