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研”融合背景下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7-05-02 21:52:40王慧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职教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生综合能力需要提高等问题。本文在“工学研”融合背景下,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工学研融合;高职;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但同时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高职毕业生的技术技能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迫切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应对这一问题。

一、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目前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没有走出“学科中心”的阴影,培养出的学生无法贴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另一种人才的培养过于强调技术,对基层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不够。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各星级酒店不仅需要技术过硬的基层服务人员,更需要有扎实理论知识、有发展潜力、有基层管理能力、复合型、协作型的人才。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被酒店重用、提升,从而既减少酒店因人员流动带来的损失,又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利于酒店的长远发展。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只是按照学科需求或者国家专业目录来设置专业课程,出现多所学校专业课程雷同的现象,缺少课程特色;课程体系一成不变,很多专业课程体系一旦建立,很少更新,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专业课程设置忽视市场需求,缺乏区域特色,开设课程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形成一种封闭式办学模式;有些专业还存在因人设课现象,课程体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3.缺乏职教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但目前高职教师研发能力欠缺,职教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很多教师从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走入学校的工作岗位,只有理论知识,缺少企业工作经验,虽然部分院校、部分专业尝试教师到企业去兼职、培训,但通常时间较短,岗位有限,难以深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环节;很多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缺乏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临场应变等能力的培养。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发展缓慢,往往停留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阶段。企业只在人力资源严重缺乏时,才与院校合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往往只从事一个岗位的工作,缺少轮岗机会,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学生综合能力需要提高。一些高职专业虽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工学”完全分开,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和能力的培养过多依赖于企业,指导教师参与过少,而企业往往只顾效益,很少对学生的引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没有实现“工学研”的融合。

二、“工学研”融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工学研”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将研究探索融合其中,将产业、专业、就业相融合。此模是以工学研基地为基础,学生可以进行专业体验、职业认知,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将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升华,通过实训、见习、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随机应变等综合能力;以教师科研项目为支撑,实行课程与课题相融合、实习与课题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为产业发展提出新想法、新思路,做到工中有学、工中有研、学中有研、研中有学。具体培养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1.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为地方发展服务。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明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高等职业院校是所在地区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高新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因此,要走出“闭门造车”的困境,走出封闭的校园,投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掌握企业需求,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动向,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产业结构相结合,与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聘请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建立市场导向、企业参与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机制,做到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有机对接、融合。教学内容要以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落脚点,加强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3.建设“科研、教學、实践”样样精通的师资队伍。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有一支“科研、教学、实践”样样精通的师资队伍。“工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操作能力。学校要积极创造机会让教师以脱岗、半脱岗的方式到企业中挂职锻炼、考察学习,参与企业的技术突破、项目研发,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第二,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尽可能考取各种行业资格证书,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行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判断、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三,将科研融入师资培养与考核体系,在搭建“工学研”基地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与企业产品设计、技术攻关,联合企业项目申报,促进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把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中、教学中,在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种项目,组织师生科技服务队,把科研资源转化为服务资源,在为社会、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检验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4.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要加深双方的合作程度,拓宽合作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对校方而言,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齐全的设备设施,可以缓解学校资金、设备、设施不足的压力,为学生提供专业认知平台、实践平台、实习场所;学校可以用两种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鼓励企业参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建设,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工为特聘教授、讲师,作为学生的专业导师,增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对。企业而言,学校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讲求互惠互利,互动双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攻关,将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与企业共同进行产品升级、创新。

5.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法制意识和社会意识;其次,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术;然后,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提供各种平台,满足“工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徐亚凤.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40.

[2]葛竹兴,董海燕,朱其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4):40-43.

[3]丛培林,侯梅枝.高等职业学校产工学研结合发展模式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2):80-81.

作者简介:王慧,吉林辉南人,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7:27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学习月刊(2015年8期)2015-07-09 03:55:40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