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下游因历史原因,滩区内居住着几十万人,他们的生产生活与黄河下游的安全息息相关,同时他们的生产生活也影响着黄河下游的治理,要对黄河下游进行治理,就一定要考虑到滩区内生活的人群,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黄河下游;滩区问题;治理措施
1、黄河下游概况
1.1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降水量分配很不均匀,夏季(6-8月)降水最多,冬季降水量最少,特殊的气候条件,致使黄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由此形成的下游洪水具有暴涨暴落、水沙俱下、突发性强、灾害大的特性。而这样特殊的水沙条件,造成下游河道“宽、浅、散、乱”,游荡多变,灾害大,频率高,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
1.2 黄河下游指的是黄河自洛阳孟津到山东的陶城埠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性河段,全段河宽最宽处达到24千米。由于河道宽阔,滩地面积较大,历史上一直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滩区内,滩区经济较为繁荣,大部分滩地得到了开发利用。
1.3 按滩地形成时间和地方群众的生活习惯,将黄河滩区划分为三部分,分别称:老滩、嫩滩、过渡滩。目前已全面开发利用的是老滩,距堤防较近,大部分地势较高,开发利用条件较好,开发利用时间较长,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嫩滩接近黄河主河槽,地势较低,主河槽游荡摆动,洪水漫滩机会多,无开发条件。过渡滩介于两者之间,仅有部分得到开发,滩区群众广种薄收,春季还有一定的收成,秋季多数年份洪水漫滩,形成汪洋一片,造成秋粮减产甚至绝收。
1.4 独特的气候、地理、历史条件,造成了现在的滩区与众不同的现状,要保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就要进行治理,而治理工作难免要影响到在滩区内居住的大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2、黄河下游治理所存在的问题
2.1 下游泥沙淤积的问题。古语说黄河水是“一碗水半碗沙”,就是生动形象的说明了黄河的多泥沙现象。黄河中游向下游每年平均输沙约16亿吨,若将这些泥沙堆成1米高1米宽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造成黄河中游多产沙的原因主要是黄土高原的疏松土质易被水流带走,同时,人们在黄土高原上生产生活破坏了地表的植被覆盖率,暴雨冲刷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大量泥沙顺水而下,下游河势变缓淤积在河床,抬高了河床,形成了现在的“槽高、滩低、堤根洼”的局面。
2.2 滩区种植高杆作物对河道行洪的影响。黄河下游的气候、土质等条件适宜玉米、杨树等作物的生长,传统的种植习惯在黄河滩地形成了一道密密的青纱帐,相当于抬高了行洪的河底高度,一旦发生大洪水,势必影响洪水下泄,造成水位壅高,影响到黄河河道的洪水下泄,增加防洪压力。
2.3 滩区违章建筑对河道行洪的影响。黄河下游共生活着六十余万人口,滩区内的群众为了生活,根据需要在滩区内建房、建窑、建坟、立广告牌、修筑护村堤等,这些建筑对河道行洪也造成了影响。
2.4 群众用水对下游河道内水量的影响。黄河是沿途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依靠,自上而下沿黄群众从河道内取水已减少了下游的来水量,对下游的河道水量产生了影响,在下游生产生活的群众也需要用水,要从河道内取水或是抽取滩区内的地下水,这些都影响到黄河下游河道内的水量,无节制的取用黄河水,导致黄河河口一度出现几乎断流的危险局面。
3、关于黄河下游治理的措施建议
要让黄河生命健康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治理。利用工程措施来控制和降低水害,为沿黄人民社会生活发展服务。还需采取多方面的非工程措施,如完善立法、树立节水观念等,在全社会上形成保护母亲河的风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工程措施
3.1.1 完善治河工程。目前黄河下游的治河工程还需要完善,以应对下游河道常会出现的“横河”、“斜河”等不利情况。黄河常年流量偏小,沿河布设控导工程对小流量情况下的流路不能很好的控制。黄河下游有些重要的节点工程在小流量情况下脱河,影响到下游各工程的控导主流的能力,需要研究小流量情况下控导工程的控导主流的方式方法及布设。
3.1.2 中、下游联动减少泥沙流失。黄河泥沙来源重点是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疏松的土质极易被水冲失,干旱气候使得植被不易成活,树草覆盖率低,群众生产生活更是降低了高原上的植被覆盖率,每年七、八月暴雨冲刷带走了大量的泥土和草皮成为恶性循环。在流域内多种树植草,合理种植结构,以减少水土的流失,降低输沙量。
3.1.3 疏浚河道防治河床持续抬高。黄委十余年来利用小浪底水库与中游水库联动进行调水调沙成效显著,不但下游河床淤积程度大幅降低,中游水库淤积情况也得到了缓解。建议今后在调水调沙时与人工沿河扰沙相结合,扰沙船扰动河床泥沙,带走河床部分淤积泥沙。
3.2 非工程措施
3.2.1 降低滩区内人口数量。大量人口在黄河滩区要生活,势必影响到黄河行洪安全,自身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滩区内人口外迁,在滩区外对滩区内迁出的就业适龄人口提供优惠条件,能够在滩区外更好的就业生活,有效降低滩区内的人口数量,是减轻滩区治理的压力根本措施。
3.2.2 完善法制环境,加大水政执法力度。滩区内群众为保护庄稼不受洪水影响,沿河道修建了生产堤,黄委曾下大功夫破除了沿河生产堤,但群众还会继续修建,防止生产堤重建仍需要继续努力。所以,要继续完善河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法律条文,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影响到黄河健康生命的违法违章事件追究到底,为治理保护黄河提供有力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2.3 改变种植结构。政府要引导滩区内群众在滩区内尽量避免种植片林、高杆作物,以免影响河道行洪。
3.2.4 滩区开发利用有所侧重。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不单纯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任务,而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不仅河务部门,政府其他部门及全社会在开发滩区经济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滩区的安全。
4、结论
为保证黄河的健康生命和长治久安,不是哪一个人或是哪一个部门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而需要全社会联动,共同努力。从立法、制度,到个人的生产生活,都要考虑到黄河下游的治理,全方面考虑,多渠道行动,对黄河下游进行综合的治理才能取得成效,继续保持黄河六十多年安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