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4-29 00:00:00李智年
水能经济 2017年3期

【摘要】奇台县自1980年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针对该县水土流失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的基本特点,分析了该县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发展对策

一、 水土保持建设现状与问题

1 水土流失现状

奇台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半荒漠干旱气候,具有土壤易侵蚀的地质、地形条件,降水集中,易暴雨、季节性旱期与多风期相互叠加,植被稀疏,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据调查统计,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为54.9万h㎡,其中,南部山区4.8万h㎡,丘陵区3.8万h㎡,平原区2.6万h㎡,沙漠戈壁区41.1万h㎡,北部山区2.6万h㎡。

全县风力侵蚀面积为54万h㎡,分布范围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7%,水力侵蚀面积为0.9万h㎡,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水土流失造成草场退化、载畜量降低,沙漠、戈壁区防风固沙能力降低,土地沙漠化、沙尘暴、洪涝灾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逐年增加。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利用现状及成效

奇台县自1980年开始对水土流失进行防治工作,在全县九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主要针对河道保护范围内沿河道两侧实施封禁措施,河道内已开发实施农业种植的行为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恢复,河道内的采砂点全部进行规范或清理,河道内进行清理平整,沿河道种植水保林及播撒草籽,沿河道居民集聚区打造集输水、防洪、观光、休闲等一体的景观,截至目前,已治理面积10.15万h㎡,林草植被建设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林牧生产条件的重要措施,已完成防护林建设1万hm2,林网化程度为10%,对丘陵区、山区实行保土耕作,并进行封禁草场、封山育林等措施,通过整治,河道内随意倾倒垃圾、乱采砂石、随意放牧等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县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粮食生产需求较大外,产业结构高速严重滞后、耕作习惯和认识水平也起着相当作用。

(2)农业产出效益差,产业化困难重重

长期以来,我县在农业内部以粮食种植为主,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畜牧业比例过低,导致整体农业产出效益差。农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3)当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和现实情况存在偏差

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缺乏保障边疆实施的政策制约。

二、 对策建议

1 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

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

3 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

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县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最主要的一条是封育,其次是补播、补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林草郁闭度。

4 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县城市人口数量少、非农业人口例低。逐步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置,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人口转移,使一定比例的人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

作者简介:李智年(1975-06-08),男,新疆奇台人,本科,主要从事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