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程为新建工程,拟新建3级泵站提水灌溉,采用管道输配水,田间主要采用滴灌节水灌溉方式,灌区净灌溉面积为8.0万亩,灌溉保证率达到8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4。
灌区所在乡为自治区级重点扶持的贫困乡,经济较为落后。由于该地区干旱少雨,灌溉水源不足,导致粮食产量较低,农民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因此发展该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更是当地百姓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由于本工程属公益性建设项目,工程直接财务收入较少,其效益主要为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因此本工程的经济评价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
1、工程费用分析
本工程按伊犁地区2016年第四季度价格水平的总投资为34782万元,扣除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计划利润、税金等费用,调整后的工程影子投资为30607万元。
本工程年运行费主要包括泵站运行电费、水资源费、工程维护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和其他费用等。计算灌区的年运行费用为1679万元。流动资金按工程年运行费的10%计算,共计168万元。
2、工程效益分析
本工程实施有利于增加当地农业种植面积和灌溉面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灌区建成后,2025年灌溉面积可达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5万亩、经济作物2万亩、牧草面积1万亩、果树1万亩、草场1万亩、林地0.5万亩。
经计算,工程实施后灌区年经济产值可达到19705万元,年经济效益增加16650万元,考虑分摊后,年增加灌溉效益约5828万元。
3、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角度出发,分析计算工程的全部费用和效益,考察工程对国民经济所作的净贡献,评价其经济合理性。
3.1 基本参数
(1)社会折现率:本工程属社会公益性项目,按照《参数》及《规范》规定,社会折现率采用8%。
(2)计算期:工程建设期取4年,建成后正常运行期取30年,即计算期为34年,工程开工后第5年全部发挥效益。
(3)基准年和基准点:开工第一年为基准年,该年年初为基准点,各年效益和费用均按年末发生和结算。
(4)价格:国民经济评价中应采用影子价格,考虑到目前国内市场价格已基本能反映商品供求状况,故本次计算中投入物和产出物均采用国内市场价格,除按规范对工程投资进行调整外,影子价格换算系数均采用1.0;财务分析中的价格水平同本工程投资概算的价格水平,即采用伊犁地区2016年第四季度市场价格水平。
3.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按《规范》中的经济评价计算的原则和方法,国民经济评价的计算指标主要有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及经济效益费用比。根据前述计算参数,计算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9.66%,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5690万元,大于0;经济效益费用比:1.13,大于1。
本工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均优于《规范》规定的标准值,说明本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3.4 敏感性分析
4、财务分析
4.1 年运行费用测算
本工程年运行费主要包括泵站运行电费、水资源费、工程维护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和其他费用等。具体分项测算如下:
(1)泵站运行电费:根据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确定各级泵站的开机台数及运行功率,泵站每天运行小时数取22小时,电价暂按照伊犁州农业用电电价0.316元/kW·h计。经计算,本灌区泵站年运行电费为849.40万元。
(2)水资源费: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水利厅发布的《关于调整我区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新计价费〔2005〕89号),按0.002元/m3计算;
(3)工程维护费:按总投资扣除占地环境费用后,形成固定资产价值的2%计,每年642.10万元;
(4)工资及福利费:本工程管理定员人数为7人,工资标准按人均3万元计,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41%计,工资福利费支出总计为29.61万元/年;
(5)其他费用:按上述4项之和的10%计算。
根据上述测算,灌区正常运行期间每年运行费为1679.00万元。除应积极争取优惠电价政策外,本工程的年运行费用应考虑以地方财政预算支付为主、管理单位综合经营收入(水费)为辅的多渠道方式共同承担。
4.2 水价测算
本工程实施后,8.0万亩灌溉面积内的农业灌溉水量为2380万m3,根据工程年运行费用,可计算出灌区新增单方水运行成本水价为0.70元/m3,每亩年水费支出约199.9元。
灌区平均每亩水费支出相当于平均每亩毛收入2345.8元的8.53%。
由于本灌区采用泵站进行提水灌溉,泵站扬程高、装机容量大,测算的成本水价远超过目前当地其他灌区水费收取水平。灌溉工程区经济较为落后,因此灌区水价应通过综合分析,拟定一个用水户能接受,且又能补贴部分灌区维护管理费用的水价,并建议政府部门予以惠农的优惠电价政策以降低灌区年管理维护费用,以真正达到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灌区所在地的民族团结稳定的目的。
5、结论
综上所述,本工程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工程管理单位应落实运行管理经费来源,积极争取优惠电价政策,并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政策,对工程进行正常的维修、养护和管理,使工程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充分发挥作用,为该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