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用于食管癌分期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03月-2017年0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然后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以病理学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统计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在T1、T2期的食管癌检测中,采用螺旋CT灵敏度和正确率均远低于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法,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O期、N1期特异性检测之中,磁共振成像明显高于螺旋CT,对比结果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食管癌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磁共振成像能够实现更高诊断准确率,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建议临床诊断中可以选择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使用,以此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关键词:螺旋CT;食管癌;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食管癌须尽早诊断,如在检查不能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则会耽误食管癌患者的治疗[1]。因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120例食管癌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然后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法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03月-2017年0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选病例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30岁,年龄最大80岁,平均年龄(58.7±9.5)岁。本次研究对象均经确诊,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并未接受过放化疗。已将恶性肿瘤患者、急性感染患者、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心肌梗死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排除在外,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表示积极配合治疗。
1.2方法
12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测。多层螺旋CT为美国CE公司的64层螺旋CT检测仪,患者仰躺,先进头,并将双臂上举。进行平扫,120KV管电压,180MAS的电流,1.00mm层厚,1.00mm间距,1.2:1的螺距,0.625mm的重建层厚。之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平扫方法一致。
磁共振成像检测使用西门子公司的VERIO3.0T诊断仪,患者仰躺,先进头,行体表面线圈,以胸骨角为定位中心,TR128的TIWI,TR3000和TE133的T2WI,包括进行横断位、冠状位以及矢状位的扫描,动态增强扫描主要包括有T1NIBE-FS序列。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检测的相关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通过相应的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了解其特征,确定其定位和定性,相关数据均有两名影像学诊断丰富的医师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置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比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病理学诊断之中,87例患者为鳞癌,24例患者为腺癌,9例患者为小细胞末分化癌,平均病变长度为(6.6±2.3)mm。食管癌分期中,13例患者为T1期,31例患者为T2期,43例患者为T3期,33例患者为T4期,41例患者为N0期,79例患者N1期。螺旋CT检测中,10例患者为T1期,34例患者为T2期,43例患者为T3期,33例患者为T4期,36例患者为N0期,88例患者N1期。磁共振成像检测之中,12例患者为T1期,32例患者为T2期,44例患者为T3期,32例患者为T4期,39例患者为N0期,81例患者N1期。在T1、T2期的食管癌检测中,采用螺旋CT灵敏度和正确率均远低于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法,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O期、N1期特异性检测之中,磁共振成像明显高于螺旋CT,对比结果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对于诊断食管癌,临床上大多采用多层螺旋CT、PET/CT以及MRI进行检查,但由于检测方法各异,因此检测结果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螺旋CT不仅能够进行准确的行为,还能进行多方面、角度进行病变的观察,以此提升诊断的准确率。而磁共振成像本身具有很好的高分辨率,参数复杂,能够对解剖结构、病灶特点进行观察[2]。根据此次研究结果,在T1、T2期的食管癌检测中,采用螺旋CT灵敏度和正确率均远低于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法,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O期、N1期特异性检测之中,磁共振成像明显高于螺旋CT,对比结果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概而言之,在对食管癌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磁共振成像能够实现更高诊断准确率,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建议临床诊断中可以选择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使用,以此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赵化岭. 3.0T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在胃癌诊断对比应用研究[J]. 当代医学,2014,(20):66-67.
[2]王曼玲,孙兴龙,王汉. 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的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06):57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