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身体素质却下降了,因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日益精制的食品,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到来自体内和体外各种毒素等有害物质的侵袭,在健康遭受严重威胁的同时,人体最直观的器官——皮肤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老年斑、黄褐斑等各种问题,而香港韩美美莱(馨肤堂)皮肤研究院致力于中医对祛斑效果的研究,相比充斥市场的激光治疗,中医疗法更为安全固本,本文就香港韩美美莱(馨肤堂)皮肤研究院关于中医祛斑的研究成果做出综述,为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疗法的优点提供部分依据。
关键词:中医、祛斑、研究、疗法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分泌器官,也是人体最表面直接与外界接触的屏障,对人体起到一定的保护抗感染的作用,而皮肤长斑是个经久不息的话题,长时间困扰着一部分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环境的污染的增加,体内摄入的食物的滞留物增加,体内毒素不断累积,而身体的排毒功能有限,且随着人体自然的衰老,各项功能衰退,免疫功能降低,皮肤排毒、肝脏解毒的功能也日渐减退,随之而来的最为直观的表现即为皮肤长斑,且难以治愈,爱美是每个女性的天性,皮肤长斑是难以容忍却又束手无策的难题,因为市售的绝大部分美白祛斑的产品疗效寥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部分女性会寻求美容院的帮助,对抗色素在皮肤表面的沉积。香港韩美美莱(馨肤堂)皮肤研究院长期致力于对女性长斑的研究,而斑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单纯外用功能性护肤品的效果微乎其微,中医疗法通过内服和外用配合相应的手法治疗,对抗女性皮肤斑效果显著,现做如下综述。
1、免疫功能:上文中提到,皮肤出现斑点,是机体免疫功能减退的信号之一,所以要祛斑,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通过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干扰素[Ⅰ]发生作用,所以通过中药内服提高免疫细胞的功能是祛斑的基础。
2、代谢功能:人体每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毒素的侵袭,但是人体有天然的排毒系统,所以在人体可受范围内,毒素对人体的影响较小,但是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增多营养元素流失,使得人体代谢的功能大大降低,部分患者的表现就是面部长斑,本研究院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中药能够增强人体的代谢能力,例如人参皂苷、黄芪皂苷、刺五加苷等,除了排毒的功能[Ⅱ],还具有减缓皮肤衰老的功效。
3、分泌功能:内分泌失调是女性的常见病,而内分泌由各种激素进行调节,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女生内分泌功能紊乱,使得部分激素的效能失去活性,而中药对调理内分泌紊乱有着重要的效果。
4、抗氧化功能:环境污染、人体代谢都会产生自由基,少量会帮助人体排出有害物质,但是过量就会损伤人体细胞,造成细胞的失活或变异,使蛋白质丧失原有功效,中药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消除自由基的作用。
络氨酸酶对人体内色素沉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也是人体长雀斑、黄褐斑、老年斑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抑制络氨酸酶的作用是祛斑的首要,本研究院通过研究发现,中药对络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通过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阻止黑色素形成,从而阻止各种皮肤斑的形成。杜鹃花科植物熊果的叶中分离的熊果苷,对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有较好的效果。运用中华沙棘油,中药黄芪、首乌、当归等结合超声治疗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显著[Ⅲ]。黄芪含有黄芪苷,功能强大,除却较为常见的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其祛斑美白的功能也十分显著,这在部分护肤品中也较为常见。银杏叶具有强大的褪色作用,配合维生素C使用效果翻倍。
水牛角、升麻、羌活、防风、白附子、白芷、生地、川穹、红花、黄芪、生甘草等常见中药都有较好的祛风清热排毒的功效,治疗雀斑、黄褐斑有效。本研究院研究发现黑牵牛和鸡蛋清混合调匀在临睡前抹于面部,晨起清洗,具有很好的治疗雀斑的作用。对于皮肤斑较为严重的患者,推荐中药煎至内服,同时配合中药成分的护肤产品,加上面部经络的按摩,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对皮肤斑点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稳定期后也可日常使用中药成分的美白祛斑的产品,使得效果更为稳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也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中医治疗的效果显效较慢,所以人们在选择时更容易青睐激光等现代化的疗法,却是治标不治本,中医从源头解决问题,在调理祛斑的过程中,也会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调理内分泌功能等,一举多得,且皮肤斑不易复发,副作用较少,值得大力研究推广。就市场调查来看,目前很多以中药为原材料的护肤产品,更受消费者信赖,因为中药来源于植物或动物,较少含有添加剂,且目前的中药是历经了上千年的研究实践筛选出的,更为安全可靠,相较于人工合成的原料,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Ⅰ]杜志云,徐学涛,潘文龙,韦星船,张焜.姜黄素类化合物及姜黄素衍生物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8-03
[Ⅱ]吴建屏,陈志伟,消斑汤对女性黄褐斑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志.2008-04
[Ⅲ]徐汉卿,孙科峰.中华沙棘油的成分及其治疗黄褐斑的应用研究[J].2004-17(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