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师农业灌溉用水计量情况调研报告

2017-04-29 00:00:00廖素明
水能经济 2017年4期

【摘要】第十四师地处新疆南疆地区,气候极端干旱、水资源严重匮乏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瓶颈,为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加快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本文首先对灌区的水利基本情况及计量设施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对农业灌溉用水计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灌区基本情况;用水计量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国情决定农业供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一、灌区基本情况

全师现有小型水库4座,总库容1714万m3;全师干、支、斗灌溉渠道总长度1916.948km,排水渠道总长度为56km。骨干输水管道总长度140km,全师土地总面积252.35万亩,总灌溉面积44.14万亩。十四师四个农牧团场的水资源总量为22750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21968万m3,地下水用水指标为56万m3。

二、灌区灌溉用水计量设施现状

(一)224团灌区

1、引水干渠

引水干渠上设有量测断面,采用旋浆流速仪,利用流速面积法量测水,配备有两台LS25-1型旋浆流速仪、一台日计式水位计,设施包括三座测房、三座测桥,目前测流设备运行正常,每日两个测水断面测量结果,经现场测水员校测复核后,与水文局率定曲线核对,上游与下游数据对比,保障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输水干管

灌区总干管、一、二、三干管均安装有插入式超声波流量计,计量点处建有检查井,计量通过超声波时差原理计量,目前设施、设备运行状况良好,每日量测数据经统计人员整理后,上报水管站、水管科,用以科学分析前一日田间灌溉系统用水及工程运行现状,调度、配置各干管当日用水量。

3、田间微灌系统

田间所有微灌系统首部均装有一块可拆卸旋翼式水表,该水表利用叶轮转动的速度和通过的水量成正比的原理,并带动计数器,记录通过水表的水量。所有计量水表均建有水表井或彩板房,便于用水户观测和抄表,田间各系统配水员在田间灌溉期间每日按时抄表一次,上报水管站,水管站根据统计上报数据分析设备运行现状是否正常,与干管计量水量进行对比分析,用以核定、调度、配置当日田间用水量。

(二)其余灌区

截至目前,我师其余三个灌区因未配套水量计量设施,地表水计量时,从上游引水到下游配水仍然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浮标计量法,即浮标测流速、人工计算并记录流量,通过流量乘以时间最终计算水量。在测水操作中,一方面受测水人员文化素质、责任心等影响,另一方面引配水中流量可能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现有水量计量方法很难真实反映实际情况,量水精度低。

三、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农业水利建设,陆续兴建和完善了一大批农田灌溉设施,在抗御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灌区农田灌溉设施同时存在部分设施老化失修、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水利工程效益发挥“难”。我师绝大部分水渠大多修建于60至70年代,受当时的技术、资金影响,工程建设标准低,工程施工质量差、工程设施配套不全。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部分支渠以下的渠道仍为土渠,加上已防渗的渠道长期老化失修,漏水严重,渠水利用率低,效益十分低下。

2、用水计量设施不完善。一是我师三个灌区缺乏科学、合理、简易、经济而有效的计量设施,绝大部分灌区仍然采用原始的浮标法量水,量水精度低,随意性很大,导致人情水、测水不公的现象层出不穷。二是我师绝大部分灌区仍然是一家一户式的耕作模式,每户拥有几亩耕地,这种耕作模式,不利于对每户灌溉水量的精确计量。

3、农业水费足额征收“难”。绝大部分灌区因计量点在支渠口,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难以实行计量收费,水管人员只能采用平摊水费的方法计算收取。农民反映用水多少一个样,没有得到公平供水服务,收取水费的矛盾依然存在。

4、水管单位经营入不敷出,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滞后。我师现有5个水管单位,分别为师水管处,224团、皮山农场、47团和一牧场水管站,除师水管处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外,其余4个团属水管站均为企业,自负盈亏。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和农业灌溉供水,防洪是没有经济收益的,因此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农业水费,收取的水费主要用于水利工程管理、维修养护、更新改造以及支付管理人员的工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前,各灌区农业水价均远低于成本水价,导致收取的水费低于实际需要的成本水费,最终导致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势必引起恶性循环,影响灌溉质量,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5、提高农业水价面临诸多阻碍。一是用水户提高水价存在抵触情绪,接受还有一段过程。二是职工承受能力有限。近些年由于普遍存在农产品、特色林果价格低下,农业收入低迷的情况,职工现有的经济状况不可能承受过高的水价冲击,这是农业水价不能提高的最根本原因。

四、对策与建议

1、将农田水利工程纳入国家基础设施,统一安排资金进行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具有很大的公益性,因此农田水利工程投资主体应该是国家。无论是支渠以上的骨干工程,还是支渠以下的末级渠系工程以及配套计量设施,政府应该“一视同仁”进行投资和管理,将农田水利工程纳入国家基础设施范围之内,将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纳入政府财政进行解决。

2、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是输水过程中的节水。节水的重点应放在减少渠道输水损失上,通过采取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等措施,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率。二是田间灌水过程中的节水。要积极采用滴灌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田间灌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提高田间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三是用水管理过程中的节水。要加强节水灌溉制度的研究,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地灌水。要加强田间用水管理,推行计划用水和科学用水,实行定额灌水,按方收费,超用加价。四是提高农民节水意识。明晰水资源的产权,制定灵活的水价形成机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利用经济杠杆激发农民的自主节水意识。

3、加大推进建立科学水价制度的力度。水价是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农业供水既要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农业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在政府制定农业供水价格时要从紧、从严、从低。要因地制宜推进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农业供水终端水价改革,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业水利建设健康发展。

结论

水资源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第十四师农业生产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瓶颈,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我国政府应对日益严重的水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水管理新制度,为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加快用水计量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金龙.西峰再次调查农业灌溉用水量计量情况,水政水资源,2016(6):76-76

[2]胡学文.浅谈如何做好农业灌溉用水的计量工作,农业与技术, 2016,36(8):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