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农业用水量呈下降趋势。短缺的水资源将会对用水大户———农业造成负面影响。为缓解农业用水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刻不容缓。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用水效率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业用水;效率;问题
1、农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1.1.1 模型设定
对农业用水效率的测算主要依托误差项计算与生产技术效率的参数估计。因此,一步估计法难以确定影响农业用水效率的因素,为深入估计,应采用两阶段估计。
1.1.2 变量选取
就农业水资源生产效率来讲,除了投入产出会对其造成影响,作物种植结构、自然气候因素、水利设施投资等外部因素亦有可能对其造成影响。参阅现存的农业用水效率研究成果、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笔者从以下方面对农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因素进行了研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受教育程度、参与农业用水的人数、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用水来源等。
1.1.3 结果分析
经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笔者得出以下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促使农业管理方式发生了转变。在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下,农户在对农业生产进行安排时通常以劳动依据为参考经验。农户的农业生产经验、技术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其能够很好地把握农作物生产周期。上述内容充分体现了农户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其对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具有正面效应。农业用水效率与农户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但不够明晰。从理论角度来看,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可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理论知识、生产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增高,农户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会朝着多元化发展,极有可能集中精力及时间于其他非农产业上面,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对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在显著性方面有所匮乏。
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迁移愈来愈频繁,农业劳动力大大减少,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对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具有非凡的意义。农业用水效率与农业生产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收入越高,农业用水效率则越高。当前,农户收入来源得到了丰富,其不再仅仅依靠农业生产。此种情况下,以非农业生产为收入来源的农户在利用水资源时大都采用粗放型方式,不利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农业生产为收入来源的农户,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于农业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对农户认识水资源稀缺程度的研究。农户越是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短缺,其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则越高,有利于节约、保护水资源。农户会在用水过程中充分落实节水理念。
2、结论与政策建议
2.1 大力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
从农业发展角度来看,适度规模化生产是其未来的主攻方向之一。农业规模化生产对充分整合、利用农业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农业规模化发展,可有效整合耕地资源。此外,农业规模化生产还可整合其他劳动生产要素。充足的劳动生产要素及合理的而资源配置能够最大程度利用投入要素。农业用水属于劳动生产投入要素之一,其的利用效率必然会大大提升。与此同时,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农业培训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农户学习、掌握农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为粮食高产提供有力保障,进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对达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注重宣传及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所有地面灌溉改进、喷微灌等技术皆属于工程措施范畴。经分析、比较可知,微灌及喷灌在节水灌溉方面存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灌溉理念发生了积极转变,“浇作物”取代“浇地”。较以往的大面积、大水漫灌而言,微灌及喷灌能够节约大量水资源,并使得灌溉均匀度大大提高,且可以有效控制灌溉的高度,对减少或避免土壤出现盐渍化及侵蚀破坏、防止农药及化肥造成面源污染、降低土壤水蒸发概率、防止地下水位升高等具有正面效应。
因此,为减少水资源浪费,某些地区应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渠系防渗等节水技术,尤其是地下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区域。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应被广泛应用于井灌区,以达成节水目标。此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推广及应用。现行的农业形式可使农户自给自足,其对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的兴趣较低。加之节水技术对规模具有一定的要求,小农生产无法体现节水技术的效益。
2.2 对农业用水水价机制加以改进。
实践证明,价格在资源配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用水消耗比例大,且并未对其征收费用。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按亩收费及不收费现象层出不穷。绝大多数农民缺乏节约用水意识。此外,节水工程并未健全。正因如此,水价机制改革进程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当然,某些地区对农业用水进行了严格收费,但其在水价方面存有很大的区别。通常,水价基础为提水成本,此种情况下,水资源的商品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完善农业用水水价机制尤为必要。在此过程中,水价调节水资源利用的功能可充分体现出来。
3、结论
对农业水权制度加以明晰、对农业用水管理体制加以完善、对农民用水者协会加以建立及完善。在最初分配水权时,政府应注重发挥其在职能方面存有的优势,并加强水事监管、水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以构建农业用水保障体系。此外,有机结合用水总量及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为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应将农用水、地下及地表水、上下游等水资源纳入综合考虑范畴,并积极转变管理模式,以达成水资源管理一体化目标。
在配置水资源时,应挣脱行政区域的限制,以形成新型管理体制———流域管理。此外,对各种用水需求进行综合协商,以防出现水资源竞争。如此,便能水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防止出现政府失效及市场失灵现象,除了将市场机制引入水资源配置,还应配置民主政治协商制度。
参考文献:
[1]莫文春.黑河中游地区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5
[2]薛川燕.黑河流域张掖段用水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6
[3]池营营.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灌溉用水效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