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中根据浙江省德清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的治理经验,根据现阶段上级对河道治理的要求,提出了系统规划、连片整治,将清淤作为河道整治的根本,突出生态,两个结合及示范引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县乡;河道;建设
1、德清县县乡河道概况
德清县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天目山支脉莫干山东麓,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东苕溪中游,县域总面积936km2。
德清县地处太湖流域。县境西部为低山丘陵区,多溪流、塘库;东部为平原水网区,河港纵横,漾荡密布,有著名的下渚湖湿地。全县水域面积79.91km2,占总面积的8.54%,水域总体积33732万m3。以东苕溪右岸堤防为界分两大水系,西部为东苕溪水系,东部为京杭运河水系。
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00.6mm,全县多年平均年径流深661.4mm,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0.47,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19亿m3。全县最大年径流量11.63亿m3(1999年),最小年径流量2.07亿m3(1978年),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之比为5.62。
德清县有河道1248条,总长1880.7 km,水域面积49.45 km2,其中省级河道1条,市级河道5条,县级河道8条,乡级河道1234条,县乡河道总计长度1741.9km。
根据水质普查成果,无Ⅰ类水质河流,Ⅱ类水质占总评价河长10.9%,Ⅲ类占27.5%,Ⅳ类占44.5%,Ⅴ类占7.2%,劣于Ⅴ类占10.0%,累计Ⅱ~Ⅲ类水质河长为38.3%,水质超标河长达到61.7%。
2、“十二五”期间河道建设成果
“十二五”期间针对平原区县乡河道的存在问题,开展了德清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共综合整治县乡河道长度505.47km,其中清淤疏浚河道390.79km、疏浚土方559.27万m3,河道清障废弃物清理20.48万吨、拆除阻水建筑物2172座,水系沟通38处,岸坡整治378.16km,堤防加固81.20km。
经过治理,基本完善了防洪体系,河道面貌也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对105条样本河道的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河道水质普遍提高了一个等级。生态河道建设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河道变通畅了,水变清澈了,自来水用量下降了,河岸恢复了绿色,老百姓又回到了下河游泳、摸鱼的年代,新农村的环境越变越美。
河道建设也带来经济社会效益,例如位于钟管镇蠡山村的刘家桥港,河道总长3公里,北绕范蠡西施隐居地蠡山,南临鱼桑基地观音漾,普济桥、三仙桥和茅山桥三座国家级古桥横跨河上,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江南水乡韵味。经过河道清淤、岸坡整治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彻底改变了河道的面貌,促使该村成功申报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古村落,更助力总投资5.8亿元的古婚俗文化传承基地项目成功落地,以500万元水利投入带来5.8亿元的旅游观光投资。
中国水利报以《会呼吸的河流》为题对我县生态河道建设作了专版报道,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
3、新时期县乡河道建设的要求
根据浙江省“十三五”规划及浙江省水利厅对中小流域治理工作的指示。中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是“五水共治”水利建设、推进“两美”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
治理以提高流域(区域)防洪减灾能力、水生态承载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河道建设应突出地域特点和流域特色,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利于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体现文化传承和民俗风情,确保综合整治一条、成效凸显一条、河流美丽一条。综合整治后的中小流域,成为当地防洪安全线、美丽风景线、富民旅游线。
4、提升县乡河道建设成果的思索
(1)系统规划、连片整治
针对平原区县乡河道互相连通的,水流双向流动的特点,单独治理一河一港很难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因此必须根据各流域自身的特点,建议以县域为单位,分区片在多规融合的基础上,分析片区整体的需求及利益导向,进行系统性规划系统性设计。治理中以集镇、中心村为核心,辐射状对河道进行连片治理。
(2)将清淤作为河道整治的根本。
平原区河道由于水流流速缓慢,换水周期长,且行洪主要依靠泵排,底层淤泥淤积快,清除难。淤泥淤积会造成河道蓄水量减少,水质恶化,调蓄能力减小等诸多问题,故清除淤泥是平原区河道治理的首要任务。
淤泥的堆放是工程中碰到的一个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妥会回淤河道,并且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和老百姓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应明确要求所有淤泥必须放置到业主指定的排泥场进行无害化处置。淤泥处置主要三种方式:一是结合土地整理,二是结合景观绿化,三是结合矿山复垦项目。
(3)突出生态
牢固树立河道治理“生态自然”的理念,固岸护坡以生态型为主,河岸能不硬化的尽量不硬化,要做挡墙均采用生态型挡墙,且墙体高度严格控制在常水位以上0.5米左右。同时尽量维持河道的自然形态,因地制宜保留湿地、河湾等。
生产区河道以清淤和原生植物护坡为主;生活区河道在清淤的同时,配以生态护岸和河岸绿化,注重恢复河道生活功能。
绿化上,注重使用当地物种,加强水岸交际处和陆域的绿化配套,注重植物的“地相”、“季相”及乔灌草的结合,在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环境的同时兼顾河道景观性。
(4)两个结合
将河道建设与“五水共治”、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推进紧密结合,互相支持、共同提升。一是河道建设与“五水共治”紧密结合。治理的河道成为我县五水共治成效展现的主要窗口 ,“清三河”中的大部分河道由治理工程中完成。二是河道建设与“中国和美家园”创建紧密结合。
(5)示范引领
长期以来,老百姓偏好浆砌块石高挡墙的观念根深蒂固,与生态河道的建设理念也有较大的差距,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对生态护岸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打造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河道、生态示范河段给老百姓以直观印象,使群众接受并认可生态河道的治理理念,以点带面,确保生态河道建设顺利推进。
在每个乡镇布置一到两个生态建设示范点,一般布置在新农村建设基础较好、当地群众河道治理需求迫切、水系发达、村级班子战斗力强这四个优势的村庄周边。聘请群众管理员参与生态河道建设和管理的同时,使群众逐渐认同并宣传生态河道的建设理念。通过拍摄河道生态建设的宣传片和示范河道系列报道,组织开展“媒体走进重点县”、“政协委员专题视察”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