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 东莞市中心支行,广东 东莞 523011)
中国劳动力成本对物价的影响分析
方森华
(中国人民银行 东莞市中心支行,广东 东莞 523011)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成本对物价的影响机理,并利用中国1985—2015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劳动力成本对物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变动与物价变动有同向性。建议采取多种措施弱化劳动力成本上涨对物价的传导效应,以防范通货膨胀,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劳动力成本;物价;影响
要素成本上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涨是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之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少,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错位加剧,用工紧张现象经常性发生且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扩展,经济增长的“刘易斯拐点”迫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逐渐向劳动者倾斜,各地相继逐步提高工资标准,劳动力成本上涨对物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关注。
1、从产品供给端影响物价
劳动力成本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产品定价和利润水平密切相关。劳动力成本变化对企业定价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产品出厂价格水平,消费品价格则因产品出厂价格波动而产生变化,这就是劳动力成本影响物价的主要途径。劳动力成本从产品供给端对物价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否对企业盈利产生实质性影响,使得企业的产品定价行为产生改变;二是企业出厂产品价格变动是否最终在消费品价格上有所体现。如果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劳动生产率提高足以对冲劳动力成本上涨,即使劳动力成本绝对值增长,对企业利润空间的挤占也有限,企业一般不会改变产品定价行为,会选择内部消化劳动力成本上涨。但如果企业利润因劳动力成本上涨受到较严重挤占时,企业则很可能提高产品出厂价格,向下游全部或部分转嫁劳动力成本上涨。于是,企业能否提价受到供给者市场竞争程度的制约,市场竞争程度愈不充分,成本上升就愈容易传导到下游价格。此外,流通环节的利润弹性也会影响到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向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传递,如果流通环节利润刚性强,则流通环节一般不会自我消化上游成本上涨压力,而是直接将其转嫁给消费者,从而推动物价上涨。
2、从产品需求端影响物价
劳动力成本变化通常会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品需求,进而影响物价。以劳动力成本上涨为例,劳动者特别是中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会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有所提高,其对食品、衣服等基本生活用品的消费需求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进而影响最终消费品价格。劳动力成本从产品需求端对物价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劳动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品市场供给充裕程度和供给价格弹性等因素。一般来讲,中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阶层,并且与纳入CPI计算范围的日常消费品的消费联系较为紧密。如果某国或某个地区劳动力成本出现普遍性的较快上涨,则会增加对当地消费品的需求,在消费品供给跟不上的情况下,将会拉升消费品价格上涨。如果消费品市场供给的价格弹性足够大,即使需求增加,消费品价格也不会明显上涨,因为竞争压力迫使供给者不愿提高价格。
3、从市场预期端影响物价
市场主体通常对未来物价走势有一个事前判断,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而预期往往具有自我实现的特点。如果劳动者预期未来物价上涨导致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受损,劳动者可能要求雇主提前加薪以抵御未来物价上涨,这样就会增加产品成本,推高产品出厂价格,进而推升物价,进一步强化物价上涨预期,如此不断循环,形成劳动力成本—物价的螺旋式上升。这是劳动力成本影响物价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出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经济增长等政策目标需要,货币供应量增加较多,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超过150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一,庞大的货币供应量催生了较为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我国已经出台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试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近年来企业员工与企业主集体协商加薪的情况较为普遍。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物价螺旋式、剧烈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但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趋势。
运用我国1985—201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指数(AS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作为劳动力成本和物价的衡量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1、单位根检验
利用传统计量模型对时间序列进行统计分析时,通常要求所采用的序列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否则需要看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是各变量是否服从单位根过程,本文采取常用的单位根检验(Unit-root test)方法PP(Philips-Perron)检验法,其原假设为:序列存在一个单位根;备择假设为:不存在单位根,即序列是平稳的。对职工平均工资指数(AS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两个序列的PP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两个序列的PP检验结果表
PP检验包括常数项,但不包含趋势项。经检验,各序列均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0阶单整检验的原假设,即两个原始序列不平稳,都存在一个单位根;同时,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对1阶单整检验的原假设,表明职工平均工资指数(AS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这两个序列都是1阶单整序列,即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2、协整检验
协整允许刻画两个或多个序列之间的平衡或平稳关系。对于每一个序列单独来说可能是非平稳的,但这些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序列却可能有不随时间变化的性质。本文采用Engle-Granger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首先,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被解释变量,职工平均工资指数(ASI)为解释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
表2 对残差序列的PP检验
然后,对该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u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其结果显示,残差系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说明职工平均工资指数(ASI)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有着长期均衡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上文建立了职工平均工资指数(ASI)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协整方程,现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model),分析二者间的动态关系。根据上文估计得到的回归方程,令误差修正项:
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并估计得到:
差分项ΔASI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短期内职工平均工资的变化将引起物价的同方向变化;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劳动力成本的变动能够在长期内引起物价变动。物价指数的短期波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短期内职工平均工资指数波动的影响;二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37922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与物价变动有同向性,劳动力成本上涨推升物价。但劳动力成本上涨对物价的传导效应还取决于劳动力成本比重、劳动生产率变化、供给者利润弹性情况、流通环节利润弹性情况、通胀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涨趋势不可逆转,但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弱化劳动力成本上涨对物价的传导效应。
1、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劳动力成本上涨在产品供给端影响物价,通常先实质性影响企业利润和定价行为,然后才能传导至物价。因此,有必要鼓励引导企业适度提高机械装备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同时,应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企业从单纯依靠要素投入转变到依靠创新驱动、提高要素生产率上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减弱劳动力成本与企业利润和产品定价行为的关联性,促使劳动力成本上涨在上游企业内部消化,弱化对下游的传导。
2、保障基本生活用品供给,稳定农业生产
劳动力成本上涨在产品需求端影响物价,关键在于产品供给能否快速适应并消化新增需求。因此,有必要保障食品、衣服等基本生活用品的供给,保持基本生活用品供给的平稳性和适度灵活性。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生产容易受到冲击,造成供应紧张,引发物价短期冲高,应该努力稳定农业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供给的保障机制。
3、推进流通领域改革,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我国物流成本高昂(如世界约70%的收费公路在中国)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刚性,使得劳动力成本上涨在较大程度上最终传导至物价。如果能够通过建立基本生活用品特别是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减免流通环节税费等措施,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并适度压缩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将能够有效弱化劳动力成本上涨对物价的传导效应。
4、管理好通胀预期,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
从全球通货膨胀治理经验来看,稳定通胀预期对稳定物价十分重要,而良好的宏观调控政策透明度和充分的劳动力市场调整弹性有助于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胀预期。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并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信息公开制度,优化官方机构与公众沟通的策略,将其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明确沟通内容、沟通渠道、沟通时间、沟通频率等细节,将对通货膨胀和其它经济变量的统计结果和预测分析及时以出版新闻物和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告知公众,提高沟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应在健全工资平稳增长机制、保证职工工资合理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职业培训等智力投入,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营商环境,增强企业用工自由度,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平滑而富有弹性。
[1]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亮、杜蔚虹:劳动力成本对通货膨胀压力的传导效应分析:湖北实证[J].长江论坛,2008(4).
[3] 李毅:产出缺口、劳动力成本与通胀动态形成机[J].管理工程学报,2015(3).
[4] 翁文辉:广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协整及误差修正分析[J].企业导报,2016(3).
(责任编辑:胡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