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对高校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期望的实证研究
周 玲,汤中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对高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期望。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高校管理类本科人才的需求,本文对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全国24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大学生需求状况、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大学生评价状况、企业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期望与建议”等方面的重要数据,总结出“互联网+”时代企业对大学生电子商务网络运用、综合实践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
电子商务;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企业对高校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期望。而目前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组织管理理论知识较强但实践能力偏弱,沟通能力强但是实践组织协调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跨专业求职者的冲击。本课题对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全国24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大学生需求状况、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大学生评价状况、企业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期望与建议”等方面的重要数据,希望能从中总结出问题的症结,为高校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
1、问卷设计
本问卷包括“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大学生需求状况、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大学生评价状况、企业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期望与建议”三个部分。其中,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大学生需求状况是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它通过企业招聘的主要途径、招聘测试环节、招聘需求条件和对管理类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了解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招聘的模式、途径、方法和招聘需求条件,为高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的建议。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大学生评价状况是指企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管理类毕业生的基本评价要求,其目的在于为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评估提出市场参考作用。企业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期望与建议是综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现状和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现状,对高校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建议和期望。
2、调研对象与实施
整个调查历时近两年,主要采用了电子网络版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式调查等方式,调查了湖北、广州、福建、湖南、海南、天津、浙江等近24家企业。其中外企2家、民营企业9家、合资企业4家、其他企业6家。实地访谈对象包括阿里巴巴员工在内的23人。
3、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2份,有效访谈问卷23份,问卷包括“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大学生需求状况、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大学生评价状况、企业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期望与建议”三个部分。本文运用问卷系统进行了统计,并得出具体数据,以下是分析结果。
图1 企业招聘的主要途径
图2 企业招聘需求条件
受互联网影响,企业招聘的主要途径(见图1)来源于网络招聘(65.22%),其他方式依次为熟人推荐、校园招聘、其他方式和人才市场等方式。
企业招聘测试环节基本包括初审、笔试、面试(包括电话面试、视频面试)。
从企业招聘需求条件(见图2)来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占比47.83%,其次是学历文凭占26.09%,获奖情况或专业技能证明排第三,占比17.39%,个人形象排第四,占比8.7%。大学毕业生学历文凭、获奖情况、专业技能等关于专业知识、能力、技能要求在招聘过程中占据相对平衡地位,占比20%左右,个人形象在企业招聘中占8.7%的比例。
从企业对管理类大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求来看,计算机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知识分别占17%和35%,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占13%,其他依次排序为市场营销(22%)、英语(9%)、经济学(4%),且并不认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管理学理论知识。
从企业对管理类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强调责任心占83%,团队合作占87%,职业道德与忠诚度占70%,良好沟通能力占65%,组织协调能力占61%,再学习能力占61%,表现尤为突出的企业代表是阿里巴巴。对创新能力要求占48%,心里抗压适应能力要求占43%。相比较而言,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占比仅20%左右。
从调查数据来看,高校管理类大学生相比电子商务类专业大学生而言,在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计算机操作处理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图3 企业对管理类大学生各项能力评价指标
图4 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期望
企业对管理类大学生评价指标(见图3)中,职业责任心占78%,其次是自主学习能力(57%)和沟通协调能力(57%),团队合作精神占52%,工作主动性占48%,专业与岗位需求匹配程度占43%,其他综合素质包括进取心(39%)、诚信(39%)、吃苦耐劳精神(39%)、踏实勤奋(39%)、纪律性(35%)等等。
在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期望(见图4)中,建议提高综合素质的占60.87%,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占30.43%,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的占8.7%。与此同时,企业对高校管理类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要求基本饱和,对高校管理类毕业的理论知识没有提出额外的要求。
1、结论
(1)企业招聘形式网络化、多样化。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或者网络招聘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日益成熟为网络招聘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企业和学生节省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互联网信息时代,使得企业的招聘形式多样化,招聘的具体情况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更具有弹性。
(2)企业对大学生计算机和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要求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要求大学生普及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知识,并更加强调网络实践操作能力。可见,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对大学生计算机和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要求高度重视。
(3)企业对人才招聘需求更加务实。调查表明,企业更加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把对文化知识水平的考核方式逐步转变为综合能力的考核,把对理论的考核转变为实践综合能力的考核。专业知识、能力、技能是支撑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在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个人形象可以增加额外分值,但不是绝对分值,并未在招聘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4)企业更侧重高校管理类大学生综合素养。数据验证企业更注重大学毕业生综合素养,而非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成绩。企业对管理类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业务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2、启示
(1)改革和完善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进一步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科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训练之间的关系,重点压缩理论教学学时与学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等。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的观念,培养基础理论适用、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在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普及电子商务类实践课程,如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课程;增设管理类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操作课时,改理论学时为实验课时。
(2)打造高校教学和企业运营的校企合作平台。打造高校教学和企业运营的深度合作平台,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制定、实施和运行全过程。高校和企业间应加强联系,建立合作平台,如“千人计划”,让高校教师走出课堂、进入企业,了解企业运营状况以及所需人才状况,更切合实际的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将企业高工、高管引进课堂,为学生学习就业指引方向、答疑解惑。另外,校企双方根据各自所需,制定一个互惠双赢的培养目标,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完成对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规划设计,再经过校企双方多番论证后,打造一个高校教学和企业运营同步的校企合作平台。
(3)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把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全过程。首先,新生通过高校管理类专业导论课程对接企业。高校管理类本科新生专业导论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就业实习基地和实验合作基地,参观企业学习,并与相关专业部门座谈,深入了解专业发展概括,有意向的可安排暑期兼职实习,在实践中完成专业职业介绍、课程介绍、实习介绍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一系列内容。其次,大二大三期间,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让教师们走出去,将带回来的企业应用型知识,以及企业高管和高工结合管理工程实践的案例,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态势。同时结合校企实验合作基地平台,在模拟实训室完成基本专业模拟操作,为今后上岗提供宝贵的实际操作经验。最后,大四期间,通过校企实习平台,从模拟实训平台走向真实的工作平台,完成大学生走向社会人的蜕变。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的前提下,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计划,通过教学和企业实践完成相对应的实验项目,在企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顺理成章的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1] 宋永涛:从招生模式的变化解析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2] 林强、曹凌: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4).
[3] 黄秀江:试论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型教学体系[J].中国外资,2014(4).
(责任编辑:胡冬梅)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管类专业《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编号:2014B200;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编号:X201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