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安徽省经济发展预测及电力消费前景展望

2017-04-25 22:24:04张淑娟
当代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比重安徽省预测

叶 彬,葛 斐,王 宝,张淑娟,李 源

(1、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 经济技术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2、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新常态下安徽省经济发展预测及电力消费前景展望

叶 彬1,葛 斐1,王 宝1,张淑娟2,李 源2

(1、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 经济技术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2、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新常态下,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三期叠加”,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安徽省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面临重大调整,并将显著影响能源和电力消费。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结合国内专家研究成果、宏观政策导向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2015—202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预测,最后基于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展望安徽省电力消费前景。

新常态;安徽省;经济发展预测;电力消费

一、引言

新常态是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新形势和深刻揭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一种战略判断。从国际层面讲,全球经济格局已发生深刻调整,外部需求出现常态性萎缩,世界经济已呈现出“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显著特征,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需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国内层面看,传统人口红利、资源环境红利等已逐渐衰减,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年均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由数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能源和电力消费总量及结构也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常态下,安徽省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结合新常态的主要特征,顺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科学预测安徽省各项经济指标,合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展望电力消费前景。

二、数据使用情况和主要创新点

1、数据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公报,时间跨度为2000—2015年(部分历史数据仅到2014年),预测时段为“十三五”时期,时间节点分别为2018年和2020年,预测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包括GDP、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此外,研究小组还开展了针对各主要行业龙头企业的调研,获取了各企业的发展现状、战略定位等相关数据及文字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行业和服务业行业发展趋势,最后进一步展望电力消费前景。

2、主要创新点

文章主要创新点有两个:一是指标预测上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更有说服力。定性判断上不仅深入分析国家和安徽省的宏观政策、主要龙头企业的战略定位,还系统梳理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有依据、有借鉴。定量预测上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再进行组合预测,大大减小了模型误差。二是文章以经济新常态为背景,不单纯预测经济指标,而是综合考虑到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在深入研究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增长和电力消费的关系,进一步展望电力消费前景,更加全面地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

三、安徽省经济发展指标预测和行业发展趋势判断

1、经济总量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奋斗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需保持在6.5%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将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前期经济增速在7%左右,后期可能会比7%高一些。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预测“十三五”经济增速在6.6%~7.4%。中国社科院2015年经济蓝皮书报告预测,“十三五”我国潜在经济增速会下降到6%~6.5%。通过梳理近期国内相关机构和专家的预测,本文认为“十三五”时期国内经济增速可能在6.5%~7.4%。从安徽省来看,省委、省政府近期印发的《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简称《调转促行动计划》)提出,经济增长速度要保持全国争先、中部领先,总量由现在的2万亿元向4万亿元冲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美元。2000年以来,安徽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十三五”期间这一趋势有望延续,其中前期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后期随着改革红利和内需潜力加速释放,增速将有所回升,总体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综上分析,本文考虑以国家6.5%的增速底线为下限,按照比全国增速高出1个百分点计算,安徽省GDP增速预计将在7.5%左右;以国家7.4%的增速为上限,经济增速高于全国的区间或逐步收窄,按照比全国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计算,GDP增速预计将在9.0%左右。按照2%左右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计算,GDP增加值将在34000—37500亿元。

在对安徽省经济总量定性判断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模型进行定量预测。

模型一:趋势外推法。由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符合“S”型生长曲线规律,采用Logistic模型对生产总值进行拟合预测(见图1),建立相应的Logistic曲线模型进行预测,模型拟合优度达到0.99,各系数的t值均显著。通过模型得到安徽省2018年、2020年的GDP分别为29800亿元、35900亿元。

图1 GDP的Logistic模拟情况(亿元)

模型二:分区域汇总法。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特征,皖江地区是全省重点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好,创新能力强;皖北地区是国家农产品主产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不适宜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皖南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全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型和水源涵养型生态功能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皖西大别山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淮河中游和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以各区域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为基础,对16个市的经济总量分别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预测。模拟拟合效果良好,将预测结果进行加总后可得到2018年、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为29000亿元、36300亿元。

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偏差较小,最后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综合多种方法进行组合预测,得到2018年、2020年的GDP分别为29300亿元、36000亿元。

另外,人均GDP方面,从国内发达省份由人均GDP 4000美元向1万美元突破所用的时间来看,江苏、天津用时5年,浙江用时6年,北京、上海用时7年,安徽省人均GDP已于2011年突破4000美元,2020年接近1万美元的可能性较大。

2、产业结构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2015年主要发达省份一产比重已低于10%,二产比重低于50%,三产比重高于45%,如江苏、浙江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5.7∶45.7∶48.6和4.3∶45.9∶49.8。当前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1.2∶51.5∶37.3。参照发达国家和省份的经验,未来一个时期安徽省工业化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将逐步调整,一产比重仍将延续下降态势,到2020年有望降到10%以下;受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影响,制造业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预计二产比重持续下降,2018年降至50%以下,工业化率在40%左右;随着消费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消费空间加速拓展,服务经济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预计到2018年三产比重会在40%以上。

由于ARIMA模型多应用于时间序列经济指标的预测,本文运用ARIMA模型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进行定量预测,模型拟合优度分别达到0.90和0.85,各系数的t值均显著,D.W.值均在2左右,拟合效果较好。再根据上述经济总量的预测结果可进一步获得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后综合定性判断和定量预测得到2018年、202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9.1∶49.8∶41.1和8.2∶48.0∶43.8(见表1)。

表1 2015—2020年安徽省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预测(亿元,%,元)

3、城镇化率

根据诺瑟姆的城市化理论,城市化进程总体呈现“S”型曲线的发展规律,25%~75%期间是城市化飞跃发展阶段,这期间又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在50%以前,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具有递增趋势,50%后增速递减。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专家普遍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0.5%,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进程将有所放缓,预计到2018年城镇化率在55%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也明确指出,到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综合考虑发展理论和规划目标,利用Logistic模型对城镇化水平进行定量预测,模型拟合优度达到0.99,各系数t值均显著。综合得到2018年、2020年城镇化率分别为55.0%和57.8%。

4、工业行业增长趋势

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随着人均GDP不断提高,制造业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其中以纺织业、食品工业等为代表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首先达到峰值,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比重达到峰值时所对应的人均GDP大致在11000国际元,以金属制品、电器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大约在人均GDP达到15000国际元时趋于稳定。从回落的幅度看,冶金、电力、煤炭、建材等行业所占比重回落的幅度要大于石油、化学工业。

(1)高耗能行业。高耗能行业主要为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其在“十五”、“十一五”时期重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二五”以来随着投资放缓,增长逐步下台阶,增加值比重持续下滑,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力也不断减弱。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表示,我国煤炭、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将陆续在2020年前后达到峰值。

从安徽省龙头企业来看,淮南矿业集团和淮北矿业集团主要煤炭产品产量均连续下降,煤炭价格近4年的下行导致煤炭企业经营困难,亏损面扩大。由于产能利用率偏低,主要龙头企业仍将进一步去化产能;马钢集团受钢铁行业持续低迷,钢材价格大幅下跌,进口矿价格跌幅明显小于钢价跌幅影响,效益水平显著下滑。下一步将强化技术改造,加快产品升级,着力提升高强汽车板、车轮、彩涂板、工业用线棒材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壮大非钢板块体量,积极开拓国外市场;铜陵有色集团近年来受下游市场持续萎缩、产能供给过剩等影响,阴极铜和铜加工材产量增长逐步趋缓,利润总额下滑。下一步将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冶炼改造和金属加工等大项目建设,促进铜箔产品升级扩建,研发生产异型铜带、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铜合金带材,电子电气用高导纯铜板带材等高端铜基新材料,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因此,新常态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放缓,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传统高耗能行业需求减弱,将以促进兼并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和加快技术进步来逐步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优化升级,高耗能行业比重会持续下滑。

(2)装备制造行业。当前,我国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工信部印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5%。安徽省《调转促行动计划》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到: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船舶和航空航天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

从安徽省龙头企业来看,合肥日立挖掘机有限公司将致力于开发节能环保型挖掘机,引进轮胎式装载机和轮胎式挖掘机以及生产大型挖掘机,并加大“一带一路”海外市场的拓展;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将构筑“国内叉车、国际叉车、后市场、零部件、自动化物流设备”五大业务板块,拟筹建合力电动产业园项目,加快合力电动产业的发展,同时,实施提升智能装备应用水平技改项目,加快智能制造水平;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加大关键技术投入和研发管理创新,布局高端及纯电动轻卡建设项目,瞄准中高端市场,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因此,新常态下,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动产业化发展符合发展趋势。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旺盛,战略定位凸显,装备制造业规模将不断壮大,其中以电子信息为主的其他装备制造业将领先增长。

(3)能源型行业。采选业、电力燃气水生产供应业均属于传统的能源型工业行业。随着传统能源缺口不断加大,要素低成本优势锐减,节能减排约束强化,生产技术水平将加快提升,工业发展支撑由高耗能行业向新兴产业转换,显著减轻对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另外,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传统能源面临更多替代选择,市场需求一步缩减。综合来看,安徽省能源型行业将比高耗能行业更快回落,比重延续下滑,且下滑幅度大于主要高耗能行业。

5、服务业行业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服务业内部呈现结构升级的变化规律。以韩国为例(见图2),近年来商业、旅馆和饭店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等传统行业比重逐步下降,而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行业比重持续提升。从发达省份来看,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的传统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比均在10%以内,商业和住宿、餐饮业占比在25%以上,现代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比在5%以上,金融、房地产、商务服务业占比在30%以上(见表2)。总体来看,安徽省传统服务业体量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结构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从重点企业来看,安徽省信息技术服务型企业安徽宿州智慧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处于前期基础设施投入阶段,企业以绿色节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基础,打造云计算数据中心集群基地和基于云计算的智慧能源产业基地。根据国内发达地区云计算行业发展情况、企业的战略定位,预计未来三年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服务内容不断向高端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发展模式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行业迎来更多增长空间。

表2 2014年安徽和发达省份服务业行业占比情况(%)

图2 1970—2003韩国服务业结构变化情况(%)

四、基于经济发展预测的安徽省电力消费前景展望

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一般关系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能源生产和消耗大量增加,同时居民生活用电水平迅速提高,电力消费大幅增长,甚至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随着工业比重趋于下降,城镇化进程放缓以及节能技术进步,经济和用电增长放缓,且用电放缓幅度一般大于经济放缓幅度(主要由于重化工业领先下降,该类行业电耗水平高)。当前,安徽省城镇化率已超过50%,城镇化进程将逐步放缓,且传统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突出,总体发展环境趋紧,高耗能行业比重的进一步下降对电力消费形成制约。但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完成时,人均用电量约为4500—5000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量为900千瓦时左右。2014年安徽省人均用电量为2606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量为386千瓦时,分别仅占全国的64.5%和76.3%,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且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仅为17.9%,而2011年德国、美国、日本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分别已达20.3%、21.7%、25.7%。因此,在大力推进低碳发展,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发展趋势下,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已成为必然。“十三五”时期,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步伐加快,电气化水平将稳步提升,用电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从电力消费结构(见表3)来看,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时,工业用电比重低于60%,商业及其他用电比重高于20%,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也显著超过20%。2014年安徽省工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为70.7∶12.0∶14.8,工业用电比重过高,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偏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加快优化调整,创新低碳发展成为新趋势,工业中高技术行业加快替代传统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进步带来电力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工业用电比重将显著下降。而随着服务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用电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到2020年安徽省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也会不断提高。

表3 1997年主要发达国家用电结构情况(%)

[1] 陈东琪等: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重大变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2] 李杨等: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 吴敬琏等: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

[4] 李智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结构动向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1).

[5] 闫坤等:我国“新常态”时期合理经济增速测算[J].财贸经济,2015(1).

[6] 贺菊煌:中国人口与经济长期预测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9).

[7] 姜照华:城镇化率模型的构建与预测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

[8] 刘青、杨桂元:安徽省城镇化水平预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30).

[9] 黄豪等:Logistic曲线模型在区域经济长期预测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33).

[10] 甘露等: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4).

[11] 张优智等: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4(11).

(责任编辑:刘冰冰)

猜你喜欢
比重安徽省预测
无可预测
黄河之声(2022年10期)2022-09-27 13:59:46
成长相册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 08:49:18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 12:08:54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 09:27:00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消费导刊(2018年9期)2018-08-14 03:19:56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不必预测未来,只需把握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