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浅析新常态下湖北工业发展的新动力
贺秋桐,周鹏韬,谢萌
(武汉纺织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在经济新常态下,湖北省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革,以适应当今市场竞争的要求。而湖北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能过剩、结构转型和环境污染等多方面压力。本文概述了工业发展在新常态下所面临的挑战,对湖北工业发展的现状进行pest分析,挖掘出湖北省工业发展的新动力,发现“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智能制造以及新兴工业将会有力推动湖北省的工业进步,最后为湖北省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提升策略。
新常态;湖北;工业;动力
1、化解过剩产能压力过大
本轮产能过剩问题与20世纪末期和2005年前后分别发生的两轮产能过剩问题有很大不同。由于中国前期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再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次产能过剩涉及领域更广、程度更严重。首先,其范围已经由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工业扩展至汽车、机械等产业。根据湖北省2015年经济年报显示,2015年湖北省内工业产能利用率仅达到79%,截止当期全省PPI已连续35个月呈负增长态势。其次,如今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步放缓,无法继续依靠快速的经济增长化解并吸收绝对过剩的产能。因此,根据当前工业发展局势,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培育工业发展新动力的要求更为迫切严格,若方式不当,不仅无法化解当前过剩的产能,还会带来新一轮的产能增长。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迫切
进入经济新常态,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自2012年第三产业以45.5%比45%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以后,我国就面临“刘易斯”拐点,即在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的约束下[1],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逐步下降,出现了所谓的“经济结构减速”和“产业效率失衡”现象。作为工业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湖北省,虽已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其发展长期依赖低成本要素的投入,缺乏对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视,一直未进入技术密集型为重心的时期,不仅与东部制造强省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也落后于河南省屈居第二。为实现工业的持续发展,湖北省现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更为迫切。
3、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来临
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从危机中复苏后开始注重制造业的发展,美国及德国等欧洲各国相继提出《制造业行动计划》、工业4.0计划、《未来工厂计划》等,以求依靠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提高本国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中国现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当前的工业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重叠,发达国家强劲的工业发展将对我国工业化造成冲击[2]。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一轮技术提升已经削弱了中国由丰富劳动力带来的比较优势,而由于发达国家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汽车、机械等技术密集型和劳动集约型行业会有国际投资“回溯”的迹象,我国工业项目可能面临投资不足的困境。据此,现代制造业亟待与信息产业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能力,重获竞争优势。
4、环境资源对工业发展制约日益凸显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公布的工业节能情况,湖北省工业结构偏重,六大高能耗行业占全省工业能耗总量的83.2%,且有上升态势,说明我省重工业技术水平依然偏低。同时据气象局的观测数据显示,武汉市2015年雾霾日高达90天,仅次于2014年的141天,是195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不同于过去的是,现如今的雾霾成因主要是工业排放的废气等,对人体和自然环境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新常态下,工业发展应更加注重低碳环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如何加强对落后产能的整治,发展低碳产业,节能减排,是湖北省面临的发展难题之一。
图1 湖北工业发展趋势图(2014.11—2015.11)
表1 湖北省相关国家政策(2006年至今)
根据2015年年底统计数据,国家工业增长值基本在6.3%左右,而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达到8.6%,其工业发展在国家工业发展中起着带动作用,这表明湖北省充分利用了国家对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工业发展环境较好(见图1)。现将从湖北省的政治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c)、社会环境(Social)和科技水平(Technological)分析工业企业当前面对的挑战与机遇。力求通过上述四个角度探究在新常态背景下,湖北省工业发展的外部动力。
1、政治环境(Political)
自2004年国家开始酝酿中部省份崛起以来,中部发展日新月异,并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增长新支点和工业改革的试验区。表1为2006年以来,涉及中部省份的相关国家政策。
依托国家“中部崛起”的相关政策,湖北省工业经济已得到飞速发展(见图2)。结合湖北省具体情况,2016年湖北省政府制定并公开了湖北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方案以及《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为新时期下湖北省工业经济的高效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湖北省应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湖北省工业发展的新优势。为了使这些优势起到充分的推动作用,要求以创新为增长点,借助政策规划带来的机遇,统筹兼顾区域发展,实现企业和社会共同发展。
2、经济环境(Economic)
2016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完成投资5843.2亿元,工业投资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1%,投资总规模列江苏、山东、河南、河北之后,全国排名第五位,位居前列;产业投资总量和增幅在中部六省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在此形势下,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湖北省产业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湖北省政府开展了“421”产业工程,提供400亿元财政资金,并向金融机构、大型国企、知名投资机构等定向募集2000亿元,同时拉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为湖北省工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针对目前工业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自有资金紧张,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等现状,2016年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加强了对工业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力求为工业企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3、社会环境(Social)
图2 2010—2015年湖北省工业经济规模若干指标对比
据2015年年鉴记载,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24852.3元,位列全国13位,表明湖北省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首先,湖北省地处中原,交通辐射面广,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而近几年,湖北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造,扩大公共交通网络。截至2016年上半年,高速公路里程为6204公里,位居全国第四,进一步扩展了湖省市场。其次,武大、华科等国内著名高校云集,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助于加快从知识到技术再到生产力的转化,为产业结构深化改革提供了内在动力。这些社会因素为湖北挖掘潜在供给,适应生产生活方式智能化、信息化、城市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工业改革脚步与产业发展势头提供了条件。
4、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
《中国制造2025》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工业形成了一个以技术和科技为标准,综合人才、技术、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工业评价体系。面对新时期,要以质量为首,提升湖北制造的品质高度。湖北省现已发展具有科技创新基础的造船、成套设备、医疗器械、精密机床等高端制造业,可发挥本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突破现有的发展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凭借优质的产品、便利的服务占据有利地位。从本省科技环境来说,湖北省不仅拥有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继北京中关村后我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拥有中科院武汉分院等71个国家级科研院所。这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科院等单位的入驻,无疑会大幅提升湖北省工业发展的潜在动力。
1、改造老工业区,化解过剩产能
湖北作为工业大省,工业基础雄厚,但很多老工业区技术落后、消耗大、效益少、污染排放大。面对这样的现状,湖北省应加快对老工业区技术设备的更新升级,将企业技术改造作为重点,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方向,促进关联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2、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结构升级
在工业新兴产业中,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湖北目前的优势产业,具备相当的国际竞争力。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具备全国领先的研发水平,参与了几乎所有光通信领域的专项计划,研发并推广了中国最早的光纤传输技术、设备和中国第一套互连互通的全光网设备,拥有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研发基地。凭借这些技术基础,并顺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湖北省继续重视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湖北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开启绿色发展,带动第三产业
湖北省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部分企业进行全流程绿色化改造,将清洁生产的审查扩展到全工业领域,淘汰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推动工业园区内部循环化的改造,发展建设绿色园区。此外,将一些陈旧无法更新的厂房,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效优化产业结构。
4、积极开放开发,拓展发展空间
如今,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战略一道,形成了“双雄并立”的格局,加之国家政策带来的众多优势,为湖北省的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首先,湖北位于内陆中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应把握“一带一路”契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条与中亚、欧洲各国的铁路、公路、航空、航道等,为湖北工业的“走出去、引进来”铺平道路。其次,将财政补贴与银行信贷政策向新兴产业和出口企业倾斜,为工业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最后,加快湖北省工业龙头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拓展,打造省内制造业企业交流的国际平台,吸引外来投资并优化外资利用结构,促进对外承包工程,推动对外投资带动设备及材料出口,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在促进产业升级中有力推动产业转移。
5、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
通过结合现有的发展基础,湖北省跳脱原有的产业优势,积极在技术等方面开展创新,培育新动力。工业企业应建立起一支创新型的技术研发团队,加大对研发的投资与重视,并且企业管理团队也应加大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更新管理模式,建立起企业内部完善的创新体制,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企业集团应积极主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接,支持接纳学生在企业一线进行实习锻炼,不仅有利于培养“工匠”型人才,也为新技术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条件。最后,主动向中小企业开展推广科技成果,帮助其顺利适应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技术的普及,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1] 张辉: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下的产业驱动机制[J].经济学动态,2015(1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吕铁: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J].学习与探索,2012(9).
(责任编辑:胡春雨)
贺秋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