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舆论场的公义(热点热评)

2017-04-24 14:23:21王传宝
环球时报 2017-04-24
关键词:店门公义悲情

王传宝

这两天,一篇名为《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的“10万+”文章热传。文章作者是北京朴道草堂书店店主,他对相关部门准备依法拆除该书店违建的店门表示不满,并以“粗暴”“丑陋”等字眼,形容相关部门集中整治“开墙打洞”等违章乱搭乱建等现象的行动,字里行间将受众注意力引向“城管无理封门”,让受众误以为书店也将因此被迫关门。

不过,随着更多信息被披露出来,这篇文章所说内容很快被反转:该书店有两个门,违规开墙打洞的店门自然在整治之列,但另一个门并未受到影响,书店也无关门之虞。倒是书店后院设有交100元才能进的“静默阅读空间”,有人因此质疑该书店既不质“朴”也不地“道”,更非“草堂”。

通过裁剪事实、渲染悲情来博得关注,进而达到误导舆论的目的,这已成为当下舆论场的一种现象。这起书店事件显然又是其中一例。在此之前的罗尔事件和“共享单车是国民照妖镜”等,莫不如此。

这类事件的操作者很善于设置议程,通过倾向性极其明确的表达,将相关事件或现象与已被污名化的概念联系起来,操纵并放大不明真相者的情绪,以求绑架舆论,为自己的利益诉求造势。

议题设置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用“标题党”和滥打悲情牌等方法来舞动舆论之剑。在碎片化阅读成为时尚、舆论泡沫成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手段往往能迅速起效。议题一旦触到网友痛处或痒处,往往能够迅速刷屏,形成暴烈性舆情,让当事者猝不及防、百口莫辩。随着真相披露,相关事件虽获反转,但对舆论环境的伤害和对热心网友的打击很难挽回。

没有全面准确的事实依据,价值判断往往成为无源之水。但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人们恰恰倾向于轻易做出价值判断,即便事实尚不明晰。这种倾向或习惯,很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来满足一己之私。对于此类事件,我们既寄望于网民擦亮眼睛,也应予以规治,以免社会诚信和公义屡次受到伤害。▲

(作者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店门公义悲情
贤崇公义——为官当胸怀大义
当代陕西(2021年9期)2021-07-21 06:25:34
我是一个叛徒
牡丹(2021年11期)2021-07-20 05:24:58
悲情英雄
辛公义爱民如子
冬天是种透明的彩色
色彩
少年文艺(2016年11期)2016-09-10 07:22:44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27
少年侦探卡尔之镜子会骗人
陈水扁“悲情奔丧”
环球时报(2012-01-07)2012-01-07 09:46:33
论荀子的“德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