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凤
【摘要】作为高校文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现当代文学对于文学学术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中充满着人性关怀,并蕴藏了诸多历史意义,其内在灵魂以人文精神为主,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需要强调人文精神的弘扬与渗透,促进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提升。本文对人文精神进行了概括,并围绕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教学;人文精神;培育
现阶段,我国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依旧存在诸多困境与问题,使得其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再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人文精神,难以将现当代文学与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有机融合起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
一、人文精神概述及其意义分析
所谓人文精神也就是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的说法起源于西方,本意指的是通过多年哲学探索而培育形成的一种崇高精神。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元素:理性、人性与超越精神。具体来说,理性说明了人具备思考的能力,因此会进行思考,可以追求事物的真理;人性说明了任何事情均需要以人为中心,特别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是一种比较崇高的人性精神;超越性的基础是宗教意义,代表着人类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生活困难。现代的人文精神值得是一种人文的、自由的精神,其被当做万物生存最具有价值之处。总而言之,人文精神指出了人的生存不仅只是为了追求外在物质,更需要追求生命本身的内含。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人文精神发挥了精神支柱的作用,同时也为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理想、正义及人道方面的支撑,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在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需要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重点与关键。
二、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来说,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教授效果与教学目标。然而,传统的教学体系与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课程教授的实际需求,因此,人文精神的宣扬与渗透受到了限制与阻碍。具体来说,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困境: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现当代教学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学生文学知识积累方面,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生精神层次的建设,不能将人文精神的贯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第二,在教材设置方面,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较大,内容不具有分明的客观性,并且教材的适用性与实时性较差,受众群体较单一,且不能与现代思想理念及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人文精神渗透法方面效果较差;第三,教学方式方面,不能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大面积灌输的课堂教学得不到彻底的摒弃与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将现当代教学与人文精神培育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
三、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其追求文学体验的积极性
文学素养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与核心要素,因此需要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激发其追求文学体验的兴趣。因此,在高校文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對知识资源与审美资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文学教育手段激发大学生探究文学中蕴藏的现代精神与历史秘密,进而提高大学生文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文学作家、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详细为学生介绍,并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同时需要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文学形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与内化,并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并强化日常生活的文学感受,激发其追求文学体验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其学习动力,并提高其文学素养。
3.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
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对政治化的文学美进行学习与鉴赏。然而,部分大学生缺乏专业的中文训练,通常只能注意到文学作品中的政治色彩与历史意义,不能在此基础上对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与艺术性有所感悟。例如,学生在学习与政治相关的文学作品时,往往会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政治背景,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鉴赏该作品,并思考相关问题时,通常会以政治因素为基础,如此不能深切体会到作品中蕴藏的人文关怀与艺术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在作品鉴赏时,以人文角度与历史语境为核心,将作者的生活境遇与时代的政治背景作为辅助因素,充分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文情怀与感情寄托。例如,洪深的《五奎桥》以农民、地主及官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政治背景,颂扬了农民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清楚当时的政治背景,更需要重点强调作者想要表达的不畏强权、敢于反抗恶势力的精神。当学生对这些文学追求与自我选择达成相互尊重的意识,其勇于承担的人文精神就会得到强化。
3.3指导学生追求真善美,鼓励其树立正确观念
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基础,因此,教师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促使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得到净化。而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始终贯穿于文学作品中,教师需要在作品讲解与鉴赏过程中,将其中涉及真善美的内容进行重点强调,并对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勇于抗争的品质、自我奉献的精神等进行赞扬,同时需要纠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例如,孙犁《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具有勤劳、善良、忠贞等优秀(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品质;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中的“红岩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舒婷的《致橡树》中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与坚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些作品中的真善美进行深度解析,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使学生在感受、感动中进行文学性思考,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真善美,长此以往,通过现当代文学教学,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必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论:在当今社会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高校是各种思想与理念的集散地,因此高校承担了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高校在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时,通过渗透人文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在文学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强化自身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雪. 基于外国文学的民族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以文化全球化为背景[J]. 贵州民族研究,2016,(11):233-236.
[2]胡伟希. 论人文学作为“精神科学”——兼论中国人文精神教化之学的特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19-128+183.
[3]张冉冉. 大学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构建[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4):11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