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阁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会议要求“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这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在会议报道上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改进会议报道。
当前,会议新闻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瓶颈,新闻媒体在改进会议报道上,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总体而言,会议报道还和观众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是报道模式、报道手法、报道思路单调俗套,陈旧呆板,过于格式化,毫无新意观众有可能看一眼就不想在看第二眼;二是新闻含金量、知识含金量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少等问题较突出;三是报道会议程序多、出席领导多、套话空话多等现象没有根本的改变;四是电视画面过于单调、枯燥、乏味,报道模式过于固定。
会议新闻相对于其他新闻,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强,新闻性突出,信息量丰富,做好会议新闻,不仅是衡量一家新闻媒体价值观的重要指标,而且会受到观众的高度关注。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及时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因此,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在会议报道中,如何认真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切实改进会议报道方法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手法
中央政治局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全国各地各类新闻媒体在会议报道上做了许多改进和创新,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总体而言,还有许多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一些会议新闻过于格式化、程序化,“会议画面+会议材料演化的配音=会议新闻”,“一个会议全景,发言人镜头,几组认真听讲、做笔记的镜头,而配音完全照会议材料宣读”。这样的会议,观众之所以不爱看,是因为新闻报道的手法老套,无法提起观众的兴趣。而一些地方的领导,官本位思想较严重,造成一些领导只关心自己的出镜率,注重自己的形象。形成一些地方媒体没有会议不成新闻,记者围着会议转、会议围着领导转,这样的会议其实并没有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他们所关心关注的问题,反而造成观众视觉上的疲劳。
现在各种各样的会议无所不在、无处不在,除了各级党委政府每年的“党代会”“两会”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数不胜数的会议。在信息化的时代,会议新闻只有通过媒体甚至电视现场直播,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受众,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需求。人们之所以开会就是要通过会议解决问题,解决人们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及人们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这些难点热点问题正是媒体应该关注和需要报道的,也是人们最想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手法,千方百计为广大受众提供出爱看、想看的新闻报道。
一是要对会议新闻进行认真筛选,对一些可报可不报的会议做到坚决不报;二是在会议报道上尽量缩短时间,只说内容和具体要求,少把所有参会的领导一一列举,各个上镜,其实群众并不关心谁参加会议,只关心会议内容;三是改进写实平铺的报道手法,把画面和版面多让给民生和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或是直接报道如“我地区(部门)出台xx政策,该政策对xx领域或人群会形成xx利好”,直接把会议过程免去,让观众一目了然。
其次:挖掘会议新闻报道的内涵
记者、编辑要深入实际,扎实细致,既要精心报道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些重要会议,对其它会议的报道,也要把握新闻规律,精心构思,精心制题,精心写作,精心编辑,改变过去会议新闻的那种旧模式、老面孔,真正让会议报道“鲜活”起来。
多用“新闻眼”看会议,跳出会议写新闻
除了一些重大会议外,对一般会议,我们要学会跳出会议写新闻。要做到这点,关键是要练就一双“新闻眼”,很好地识别和运用各种会议为我们提供的大量新闻线索和素材。
要善于从会议的材料、领导的讲话中挖掘新闻。各种会议材料
和领导讲话都可以成为我们丰富的新闻资源。有时领导的讲话尽管是即席有感而發,但如果我们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就可以从中发现和挖掘出其中有价值的新闻。正是从领导的一句话或会议花絮里,找出新闻报道的角度或思路,找出新鲜材料。“节外生枝”: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找出会议新闻外的新闻线索,从而挖掘出会议新闻的真正内涵。
我们的一些记者在会议新闻报道上,总是觉得会议上的东西都很重要,哪个也不敢舍弃,结果把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面面俱到的会议报道中。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分清所开的会议的真正意义,选择最有价值的会议加以报道。采用剥离分解法,从中分离出一些政策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新闻信息。捕捉到会议有关联的信息,哪怕是一个片段、一个侧记、一个趣闻、一个亮点,都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让受众真正了解会议的内涵。如当下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制定了详细的方案,都要召开动员大会及各阶段的有关活动。如果我们的记者面面俱到,所有的会议都要进行报道,就不会取得任何效果,相反还会造成人们对整个活动的抵触。但是,我们变换一下角度,从某一职能窗口部门的整个活动中,会发现许多便民措施,其实这些措施正是人们所关注关心的焦点,这也正是会议新闻所蕴藏的内涵,需要我们的新闻记者深入地进行挖掘。
第三:提升会议新闻报道的品味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所有会议新闻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地政府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过程,会议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也是所有代表委员审议通过两高及政府工作报告,审议财政预决算,审议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的过程。如何对“两会”进行全方位、全视角地深入报道与解读,让观众第一时间掌握会议进程,是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面对的。
然而,纵观地方媒体对“两会”的报道,却不难看出,大多数媒体对“两会”的报道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无法对“两会”进行全方位的诠释,也摆脱不了会议新闻报道的陈旧思维。今年3月25日,在中国记协主办的2014年两会宣传报道研讨会上,来自人民日报等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的代表,共同交流两会宣传报道的创新经验和做法,展示全媒体在打通两个舆论场、提高舆论引导方面所作的新探讨。其中,大数据、可视化、全媒体、订制新闻等成为此次研讨会的热点。也正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今后的会议报道上要努力学习并遵循的原则,也是提升会议新闻报道品味的有效途径。通过此次研讨会,从中得出如下几点启示:一是要牢牢把握导向这个最根本的要求。创新是手段,导向是根本。正确导向,主要体现在我们对中央精神、两会主题和实效度的准确把握上;二是要加快破解媒体融合这个最紧迫的课题。要把两会报道中创新探索的好做法运用到日常新闻报道中,不断提升媒体融合发展的水平;三是不断提升创新这个最重要的能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文风、提升报道水平、加快媒体融合归根结底都是创新,创新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两会报道中,新增设一个《两会大数据》专栏。该栏目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首次对重大政治活动进行多维度、多视角分析观察,使两会报道在传递民意方面更加客观公正,更加贴近民生。其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巨量挖掘数据,体现真实民意;二是快速抓取,传递民意更快捷;三是对大数据的多样性和价值性进行前瞻性分析;四是创新时政新闻的跨地区发展模式;五是会前精心组织、及时应对、做足功课;六是会中及时沟通、密切协调、确定主题;七是新闻资源互通,前方后方互动;八是打通采编绿色通道,提供机制保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央电视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也大大提升了会议新闻报道的品味,为地方媒体在会议报道上树立了榜样。
总之,做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努力改进会议报道方法方式,深入挖掘会议报道的内涵,提升会议报道的的品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地健康有序的新闻节目和精神食粮,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