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摘要】学前留守儿童的发展不仅仅是认知发展,还有自我和人格、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儿童的学业有成与这些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应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引导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前留守儿童 分离焦虑 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远离父母的学前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
一、学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学前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长期在外,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4.安全隐患较多。由于幼儿园、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幼儿园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学前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学前留守儿童的分离焦虑成因
1.环境的巨大变化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在幼儿园做什么事情要按照时间表来进行,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盥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这与家里的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很多孩子在家里的生活作息是比较随意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由于妈妈的过分宠爱,有些孩子还可能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等;有些孩子精力旺盛,平时在家里就没有午睡的习惯。孩子刚刚上幼儿园,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固定化的生活制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有些孩子在家里养成了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到了幼儿园之后没有了家里的特权,会有不愿意进食的情况。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小朋友刚刚来到幼儿园,见到的老师和小伙伴都是陌生人,很容易产生不安的情绪。而且在幼儿园,往往是一个老师负责照顾15-30个小朋友,这根在家里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孩子在家里都是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特殊照顾,到了幼儿园难免产生失落的情绪。还有一点就是,在幼儿园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一种竞争的氛围之中,怎样才能更多地获得老师的关注,怎样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
(3)要求的提高。幼儿园没有了大人的贴身照顾,很多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完成,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厕所、自己睡觉等等。这些对独立性不是那么好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家庭的因素
孩子是否能够快速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家庭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家长在平时能够不过分宠爱孩子,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能够鼓励孩子探索新的环境,让孩子经常与其他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样孩子的过渡期就会比较短。相反,对孩子溺爱比较严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由家长完成,这样的孩子在克服分离焦虑的问题上就会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
3.自身个性与经验
如果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有过一次甚至多次与爸爸妈妈分离的经验,就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还有就是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也要比内向胆小的孩子更加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
三、学前留守儿童教师教育的作用
1.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
学前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在幼儿园度过,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如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其次,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第三,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教师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第四,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成立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學生成长中的烦恼。
2.教师要有爱心,教师要给予学前留守儿童特殊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级体的温暖,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留守儿童”本身就缺少爱,所以他们更需要爱,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要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爱护你的,这样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了。
3.教师要有细心。教师要洞察学生心理,要随时随地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解。教师可通过家访,座谈等方法,给这些同学更多关注。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4.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5.制定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办法。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编写业的方法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切实地提高他们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的小孩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以全面地发展。
四、学前留守儿童分离焦虑的对策
1.家庭教育
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与家长积极沟通,使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学校教育
第一,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用身边一些传递正能量的例子感染孩子,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引导学生重建适应行为,乐观面对生活,深入理解规则和秩序,学会应对挫折等。引导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会与人交流,积极与教师、家长沟通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消极情绪,让他们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等。第二,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引导孩子突破学习困境,提高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应对学习焦虑等,时常讲一些励志故事,让其树立积极、乐观的上进心。第三,加强管理,施以爱心,正确评价。建立起学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另外,对孩子的评价也不以分数论成败,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和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及时肯定,积极评价。
3.社会教育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幼儿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学前留守儿童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教育。学前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要自发自觉地来关爱、帮助、支持学前留守儿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