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全世界文明进程的飞速发展,对每个公民的自身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要求公民必须有高度的规则意识和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只有人人拥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才会有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个公民才会拥有更大的自由。
没有游戏规则的教育,就没有未来的法治社会。越是现代化社会,越需要严格的规范和纪律。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学校中养成的。下面我结合三十多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谈谈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培养规则意识,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必修课。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小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习惯和学校教育是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个体之中的,而伦理与规则是作为发展社会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确立起来的。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不一定是符合道德行为;以他人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也不一定是符合道德行为;惟有以社会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学生需要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还必须经历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的转变,进而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前进的潮流。教育促使学生不断社会化,规则教育则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规则意識的渗透。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要面向世界、培养社会化、国际化的人才。那么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规则是个体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大到国家法律,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都约束了人的不规范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时,他才是自由的,幸福的。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获得自由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研究规则如何更好地通过自由来获得,在规则中让学生拥有自由。制度管理历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头戏,正确处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便成为其灵魂所在。根据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尊重道德的平台和机遇,以此来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和道德。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更需要依靠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以便于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束缚小学生手脚的缰绳,而是引导他们进入文明世界的途径,也是小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必修课。
二、培养规则意识,必须符合小学生习惯养成的规律和认知特点。
1.加强引导,明辨是非,让遵守规则成为习惯。
遵守规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让遵守规则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符合规则的好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不符合规则的坏行为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要加强引导。教师要多讲遵守规则的好处,让学生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教师可以时常反问学生,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学生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学习情境中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增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2.严格执行学生的行为准则,奖惩结合,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小学生礼仪常规以及校规、班规就是礼,就是规矩,都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校规和班规时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真正体现集体智慧,由于规则是自己制定的,教师们、学生们不仅能够理解,而且自觉接受,主动遵守。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坚持发展观念,与时俱进。对管理各项制度加以不断完善,顺应学生发展要求;坚持“节省”原则,规则内容力求少而精,留给学生正常发展的自由空间。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规则的实施必须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表现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不断改进规则管理的方式方法,使规则由“控制性压力”状态向“自主性压力”状态转变。
3.持之以恒不间断的强化训练,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保证。
教师要善于疏导,长于激励,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的,因为他们年龄小,自控力弱,因此需要学校和家庭不断地提醒、监督,帮助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明确、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
4.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必须从细微小事抓起。
大家都知道,“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十抱之木生于毫末”;“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切事业的成功都是从做好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开始的。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例外,也要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抓起。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
5.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用正能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规则良好习惯的形成。
“昔孟母,择邻处”说明古人就认识到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我们要培养学生守规则的自觉性,必须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及时宣传学校的重大活动及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师生,宣传好人好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样板。要办好标语墙的管理工作,及时美化更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古今名人故事,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建立红领巾监督岗,对不遵守规则行为及时制止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