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兴
如何激发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愿学、会学、学好,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级目标,是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的宗旨。这也是评价教学活动和学习指导模式得失成败的主要标准。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理想的目标呢?我觉得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重抓好。
第一,教学改革改和学习指导方法,一定得把使学生愿学、会学、学会作为教者自己首先考量的探索内容。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任何教学改革和学习指导方法的追求都是丢西瓜拣芝麻、舍本逐末,绝对不会取得良好效果。教学改革无论怎样进行都离不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要会教乐教,学生要乐学、会学、学好。试想,如果没有孩童自愿、积极主动参与,只靠教师唱“单出头”,学生的内因无动于衷教师的外因怎能起作用呢?教学改革和学习指导活动能有什么好效果呢。所以,在设计授课方案和教学指導方案时,必须优先考虑如何在授课教学和指导活动中,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和价值的正确教育,不断增强学习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科内容适时讲述仁人志士的爱国勤学事迹:祖冲之潜心测算发现得出圆周率;张衡发明世界第一台地动仪;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为华夏民族不受西方列强欺凌,冒着死亡危险辗转返回祖国研制两弹;王永志为炎黄子孙实现飞天梦废寝忘食、精益求精工作......这许许多多故事是励志鲜汤使学生树立人生和学习的光辉目标。兴趣是成功的阶梯,无论古今中外、成人还是儿童少年,只有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那他才会主动地、自觉地、乐此不疲地去做某事。小学生如果对某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专心忘我地去学习。怎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是教师刻苦钻研吃透教材,熟练地掌握与所教学科相关联的各类知识,讲课时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乐于听、听得懂。此外,还需要教师综合素质强、知识广博,在讲课时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讲得明白透彻,在学生自由想象海阔天空询问时,教师做答问一答十、娓娓道来,激起学生浓烈的兴趣,他们被老师所折服和感染,对某学科乐于钻研探索;不断地获得学习成功的美好体验,从中逐渐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使其逐渐地由厌学、被动地学向想学、愿学、乐学一步步化.这一条件具备以后才会渐进地向会学、学好的目标迈进。
第二,教学改革和学习指导方法要探讨的中心任务和主要环节是使学生会学。这也是使学生学好的必要前提条件。凡是学习都有其方法,只不过是学习方法有巧拙之分、优劣之分,是否科学之分。只要做到了巧、优、科学了,就能学得好。因此,教者在设计实施教改和学习指导方案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会学习、会思考摆在主要内容中、列为重点课题任务。我们在研究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在学习过程中应采用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操作活动等等,而且将这些内容纳入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成果评价之中。要使学生会学,做好前面这些之后,关健还得是教师会教。这要求教师们除了知识广博外还得是“语言大师”。课堂语言绝对是一门艺术。笑星赵本山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能逗观众捧腹开怀、余味悠长。这里有语言艺术的魅力。教师有好的口才讲课声情并茂,条理清晰,入情入理,简洁生动、幽默、引人侧耳倾听。在这开心快乐的氛围里学生得到了知识,润物细无声中学到了许许多多好的学习方法。如果有机地把教学改革和学习指导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并且统一在使学生会学的内容之中,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三,我们使学生愿学、会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学生学得好,有会学的方法和能力,有乐学的优良品质等等。因此,想方设法使学生学得好,才是教学改革设计教案教学指导方法的根本目的。学得好包括多方面:文化科学知识学得好、学习运用知识过程中智力发展的好、各方面能力提升得好、方法掌握得好、思想品质修养的好等等。这些综合考量是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论,激发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愿学、会学、学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和学习指导工作的根本目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