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摘要】小学生的数学交流主要是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自觉地运用簡约、准确的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数学方法与他人分享数学知识、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数学交流是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之一,应当从小学阶段就予以重视,让数学交流逐渐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与使用的一种自觉行为,并养成一种良好习惯。最后达到由“要我交流数学”变成“我们要数学交流”。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生;数学交流;数学语言;教学策略
我国新课程标准给数学交流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把“会数学交流”定位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以思维为主,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情感交流;交流作为一种数学活动,它同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一样,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形成主动学习。
(一)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为数学语言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必要条件,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作用,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味化。此外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师的态势语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吸引小学生的同时,数学教师还要规范自己的数学教学语言,并指导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例如学生在课上通过自己的测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一样。这样很好,是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的,只是他们总结出来的是生活语言,教师在其基础上应加以总结:“也就是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在学生表述一些数学定义、公式等时必需强调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二)创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交流情感。
首先,教师改变角色,促进师生交流。
新的数学教学观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师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就应真正改变。例如一句“你们明白了,老师也听明白了”表现出师生的平等,以“老师也来提个问题”自然加入到学生数学交流之中,改“不会的同学请起立”为“完成任务的同学向老师笑着点点头”从而呵护孩子们的自尊,对于未做好上数学课准备的学生说:“没关系,我们都会等你。”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宽容,刘可钦老师的一句“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透彻地表达了老师对孩子们的深深关爱之情……
其次,尊重他人意见,促进生生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培养协作意识、倾听能力、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同时,还应促进生生交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常常在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时,因分工不均、独裁思想等等一些原因破坏了数学交流氛围,甚至产生不愉快心情。基于此,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能主动进行调和,要耐心地等待人家把话说完,做到中间不插嘴、不打断。在评价他人观点时应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可以先说:“我赞成某同学的观点”“我对某同学的发言有意见”或“我想对某同学的发言提点意见”,然后再说自己的观点,这样容易让同伴信服,易于接受;在别人提出意见或见解时,不能轻易否定,试着多问一个:“你为什么这样做?”“说说你的想法。”“你看我这样做,可以吗?”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问题是交流的泉源,是师生进行交流的纽带。所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在解决问题时(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教师应关注如何将那些抽象的符号、单调的公式、生疏的概念等所组织起来的数学内容创设成一个个切适的问题情境,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交流中。问题情境应符合小学生的需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世界。
(四)灵活多样的数学作业。
1.注重口头作业
对小学生来说,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把自己当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说给家长或同伴听,用数学的眼光搜寻、数学的语言表述生活现象,不仅能使小学生巩固新知,感到数学有用,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数学语言的应用与表达能力,促进发展数学交流能力。
2.作业内容生活化。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作业,将单纯以书写做数学作业的过程转变为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类作业形式主要采用小调查或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以书面形式上交。如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进行“班级同学的身高”的调查统计。在完成此项作业的过程中有交流、有合作,会使数学交流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3.写数学日记。
日记、数学,似乎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件事,可是把它们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增加数学交流的空间。让小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充分与自己的天真进行交流(适合中高年级进行)。可以写对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写自己幻想的数学故事,可以写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写数学游戏,可以写解题思想,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自己对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有兴趣之处……让学生逐渐地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数学中感悟生活,逐渐培养学生的反省能力和评价能力。
总之,数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和谐、完美、有规律,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应用价值,通过交流锻炼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碰撞往往容易迸发出金光闪闪的思维火花,它将点亮这由不同思路组成的数学交流网,让数学交流畅通无阻。通过交流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通过交流生活情景去使用数学,让数学与小学生在交流中共同成长。在这里交流情感是要始终贯穿于其中的,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和个人魅力,在数学交流中真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真正地实现让小学生由“要我交流数学”向“我们要数学交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