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心理学知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2017-04-20 23:56:59雷应景
魅力中国 2016年34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中职语文心理素质

雷应景

【摘要】文章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从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两个方面来探究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运用,同时指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承担起培养学生和谐个性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中职语文 心理学知识 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

中职语文是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化与专业素质具有很大的辅助、影响作用。在职业高中教育中语文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中职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学习却产生了“厌学”情绪。究其原因,既有考试制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客观原因,也有学生本身的行为、性格等原因,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学生的心理认识。因此,我们分析中职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心理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创新运用心理学知识作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中去。

一、我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心理问题更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大多中职生都因曾经学习的失利而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习惯于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他们缺少学习的目标,缺少成功的体验,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更缺乏必要的自信。因此,他们对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目前在我国,中职生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厌学问题。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一以上的中职生有厌学现象,通常表现为情绪上厌倦学习,态度上消极甚至对抗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學习,在具体行为上通常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无所谓自己的学习成绩,无所谓家长、老师的批评,成绩不断下降。严重的厌学会导致逃学、学习适应症、学校恐怖症等。

2.情感、个性心理问题

受年龄与生理心理的影响,不少中职生的情绪变化异常,时常还出现偏激的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面对世俗、学校及家庭的偏见或歧视,他们感情压抑且极为消极,对人对事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之度外。不愿与人交流,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且受挫能力差,稍遇挫折,就会产生逃避心理甚至“生不如死”的厌世心理:或出走、或打架、或斗殴、或自残、或轻生,极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个性心理方面,不少职校生总把自己当成是“失败者”,没有理想与追求,怀疑自己在将来的出息与事业上的作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不求进步,学习不思进取,生活自由散漫。因为从小受家庭中“自我中心”的影响,所以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对自己缺乏清醒的定位,同时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与行业,他们显得更加困惑与无所适从。因而呈现出狭隘、妒忌、暴躁、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和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健全人格特征。

3.就业、择业心理问题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就业教育,因为择业、就业是中职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中职生在就业择业心理方面,常常表现为依赖退缩、紧张焦虑、思维定势等不良心理状态。缺乏必要的就业、择业的心理准备。没有清醒的学生与职场人的角色区分意识,或不全面剖析自我,一味地好高骛远,或攀比心理特别强,没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一味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当正试面对行业时,时常又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以上心理问题,其核心还是中职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自我意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是首要任务。

二、形成中职语文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自觉进取健康心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中职语文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语文课堂,把激励带进语文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进行合作式学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前在校的中职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2.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如何创新运用心理学知识渗透中职语文教育

1.用心灵触摸教材,挖掘心理教育渗透点

整体把握教材,挖掘心理教育渗透点是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中职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渗透着心理教育的因素。“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语文课本上精选的文章,也是历史积淀的人类情感载体,其字里行间或隐藏着作者淡淡的忧伤,或回荡着作者的呐喊与激情。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中传神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美好景物。毕淑敏在《离太阳最近的树》中,活灵活现地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对千年树神红柳的赞美,对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的呼唤。语文教学就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因势利导,深入挖掘文中丰富的生活情态、文学意境和文学形象,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境的共鸣。

2.发挥作文写作平台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挖掘中职学生作文的优点,正确引导学生心理,追求成功首先,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写作文水平普遍较差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挖空心思捕捉其每一个亮点加以赞许,让中职学生在肯定中得到尊重、认可与理解,让学生在感受到努力的成果时收获喜悦,这是推动中职学生对写作文产生興趣的动力,学生会在老师贩认可中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其次,教师要在作文中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一些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对有些学生处理问题的偏激,对社会、学校的不正确看法,对生活的玩世不恭,以及与同学们交往上的障碍,等等心理方面的问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加以正确的疏导;不仅要引导其努力写好作文,更要让其树立正确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生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中职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学中善于审时度势,挖掘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授知识,启迪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语言的血肉。教师要善于以真挚的感情,动人的语言去扣击学生的心弦,感染学生,引起共鸣。

4.利用心理学知识强化中职生综合实践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强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中职语文教师除了要关心语文能力的提高外,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学生自身活动、实践、锻炼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优化中职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针对中职学生有早恋的现象就举办《中职学生早恋的影响》辩论比赛,让学生明确早恋的危害性,正确疏导中职学生青春期的正常心理,指导男女同学的正确人际交往方式方法;开展模拟招聘会,让学生逐步掌握应聘技巧,合理应运口语交际能力,展现自己、推销自己,提长能力。组织中职学生深入社会调查《当地民俗风情调查》、《认识家乡的桥》、《考察家乡的河流》等等主题实践活动,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撰写调查报告,从活动中得到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交流,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开办“开心周末”才艺大展示等活动,创造中职生们可以展示自己优势的平台,让有的中职学生虽然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们的舞蹈、街舞等等相当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于交往,缺乏自信,可是台上歌喉、乐器却非常棒;平时让人觉得玩世不恭、自由散漫,可他们在舞台上却是让人刮目相看,他们能自编、自导、自演,节目精彩,博得阵阵掌声。如深圳沙鸥人力资源培训公司在永安职专举办的大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路,就在你的脚下》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引起强烈的反响,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感受温暖、感受爱与理解,激发中职学生

对自己的自信、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憧憬。

五、总结

总之,创新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渗透,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拉进了两者的距离,让中职学生不良的心理现象得以逐步纠正,更是能让中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率;让中职学生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大声地表现“我能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朱小曼:《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3]孙月娟.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6.(16).

[4]孙萍.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8.(1).

[5]余红杨.基于中职学生语文现实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中职语文心理素质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23:07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1:19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13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5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