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婧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未来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美术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美术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特以此为研究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获得建设性成果。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园;审美能力
前言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条件,也是提升人们幸福感的能力基础。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家,在正确的审美教育中,孩子们能够更充分地体验、欣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而由此他们也将更加珍惜好的东西,更愿意创造美好的事物和生活。因此,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阐述如下。
一、营造美的条件与氛围,为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美好的环境和事物,是欣赏美的前提和条件。创设一定的美好的条件,才能让幼儿产生欣赏美的欲望,才会引导着幼儿提升审美的情趣。在这个美的氛围下,幼儿可以感觉到美的享受,就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引导。这种美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可以是大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作品,幼儿可以在魅力富饶的大自然中感受美丽,也能够在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中体会经典,都会让幼儿产生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激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潜在兴趣,挖掘幼儿心中的兴趣所在,并推动这些美走进幼儿幼小的内心。
二、丰富幼儿接触美好事物的渠道,激发幼儿审美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美育教学主要集中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中,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不被教师重视,他们一般认为幼儿因为年龄较小难以理解文化作品的内在魅力。但往往是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幼儿接受面变窄的,接受信息单一的状况。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大都是在幼年时期对所从事的艺术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兴趣和快乐的源泉将会源源不断的激发他们努力工作和研究,进而创造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现行的幼儿教育中,对这一部分的重视还不够,对不同的幼儿不会采取差别化的教育方法,导致幼儿的标准化的成长。
德国教育家格斯克1965年得出结论:实验研究得出,孩子们的口味和创造力受到他们的环境的影响,艺术作品、绘画艺术虽然很难模仿,但它包含一个画家创造独特审美的价值,具有强力的风格,构图色彩更加完善,教师可以选择油画、水彩画、马赛克等艺术形式让儿童享受,让孩子欣赏艺术的各种工藝性能,拓宽教师视野和幼儿在绘画作品中的选择,更注重工作的性质。但更重要的是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另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熟悉复杂的艺术欣赏,在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来帮助孩子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如“这是什么画?”这幅画是哪里?”等,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的思维,如“是什么颜色,这幅画是最出色的吗?”“哪里是红色的吗?你是什么感觉?”“是一条直线吗?发生曲线了吗?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等等,从意识层面的限制,儿童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教师也可以参与组织儿童概念画廊或博物馆。教师应首先认识到真正幼儿参与艺术概念的产品,然后让孩子们注意到画家使用的运输材料和表现手法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做创造性和相关的材料指导年轻的孩子。教师引导孩子们喜欢的绘画作品,首先儿童接受视觉审美,使儿童的审美联想,让孩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提供讨论、交流和创造机会的基础,促进幼儿形成审美能力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校长和沃兹对四岁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对照组的老师没有让孩子们讨论,实验组教师让孩子先讨论再做艺术,实验结果表明,在讨论艺术中建立服务,对绘画的兴趣会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并创造好的作品,因此,在儿童画画,包括一个讨论的话题与儿童画“我的房子”,例如,老师和孩子们可以讨论的是人们在家中,幼儿教师的家庭组织的讨论关于家庭关系的联合。用什么颜色和材料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家,使儿童的精神产生“创造第一”的表现,让孩子们自己创作过程的初始反射儿童形成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艺术创作,同样需要帮助和指导教师,教育工作者注重发展方向的指导。促进教师选择定位方式,孩子们熟悉的艺术作品,以帮助孩子们通过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并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享受创意的模式,教师选择符合一般的审美标准的艺术作品,使孩子们喜欢的艺术作品。强调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想象自由创作,但也强调教师在教育,使儿童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标准的艺术创作,教师必须提供机会给孩子更多的创造性的表达,而强调对技能的提高,孩子们需要积极利用艺术材料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感觉。幼儿可以评价艺术作品,或组织幼儿共同评价标准,评价重要艺术是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标准,无论是在试图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是他们的感情,让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美好。
美术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活动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内容,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等,能让幼儿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接触美,在美术活动中感受美,在美术环境中学习美,在美术体验中创造美。为了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应不拘泥于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美术活动,提升幼儿的热情,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程娟.浅论幼儿教育教学想象力的培养[J].留学生. 2016(9)
[2]何洪达.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