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廷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如果我们做一项跑步比赛游戏,就是必须让每人背上一个同学再跑。如果是你参加比赛,你打算选我们班的哪个同学来背,为什么?
小朋友的体量有轻有重。在生活中哪还能找到物体有多重呢?
下面老师带大家去超市逛逛,超市里的物品真多啊!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出示课件)这就告诉我们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个最基本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课件、板书)
二、感知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一)、认识克。
1.现在咱们先来认识克。请大家拿出一枚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一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
2.师:掂完后你有什么感觉?
这个2分硬币大约就是1克重。
3.估计1克重的物体。记住1克有多重了吗?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吗?同桌讨论。(一张卡片、一个扣子、一个小发卡、2粒黄豆、一片药、一枚鞋钉等)
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盒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汇报。(学具一张卡片、花片、小棒、1元硬币1个、橡皮1块。)其实,1克的物体太轻了,靠我们的感觉很难判断准确。要想判断准确,可以用天平称一称。(出示课件)
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4.感知几克。我们已经知道1个2分硬币重1克。2个2分硬币重几克?10个2分硬币重几克?100个2分硬币有多重?老师没有100个2分硬币,但有100克的酸奶。猜我是怎么知道它的质量的?真聪明。是的。为了方便顾客购买,超市里很多商品上一般都标明了它的质量。瞧,这杯酸奶上面就写着100克。克也可以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看来大家对质量单位克学的很好,接下来我们学習千克。
(二)、认识千克。
1.感知1千克。
我们知道1袋盐重500克。(实物)2袋呢?1000克(板书)
2.如果物品上没有标明质量,那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它们的轻重呢?(用秤称)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见过哪几种秤?(出示课件、常见的秤)
把你认识的秤和同桌交流、汇报。
3.盘秤可以称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
下面我们就用盘秤来称一称这两袋盐有多重?把这两袋盐放到盘子上,看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指着1就是1千克。
(三)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出来的是1000克,称出来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对。也就是1000个1克等于1千克。
1.抢答。(出示课件)
1千克里面有几个1克?
2千克里面有几个1克?
6千克里面有几个1克?
3000克就是几千克?
8000克就是几千克?
2.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物品拿出来先估一估有多重,再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
3.把刚称出来的1千克重的物品放在手上轮流掂一掂,仔细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大自然中象这样重的物体还有很多,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吗?
掂过了1千克重的物品,你觉得1千克重的物品和1克重的物品比较有什么感觉?
学了这节课,相信大家都知道克和千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说说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出示课件)
物品有轻有重,快看李奶奶从市场买了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出示课件)
2.看来大家已经和克与千克交上了好朋友,放松一下吧,下面这段话写得对不对?(出示课件)
3.完成书中88页1题、2题。
4.在○里填上“>”、“<”或“=”。(出示课件)
(1)3千克○3000克(2)900克○1千克
(3)6千克○5999克(4)1000克○1千克
5.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出示课件)
6.火眼金睛,对的画√错的画×。(出示课件)
(1)5千克铁比5千克棉花重。()
(2)一瓶橙汁净重600千克。()
(3)一头猪重200千克。()
(4)一袋盐净重500克,2袋净重1千克。()
四、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课本8.8.页3.题。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找一找、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学生通过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