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凌宇
摘 要:人,是立于天地间的最具智慧体的生物,可以说是万物的主宰,对大自然进行改造与利用,同时也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再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本篇就以自己对“人”这种生物的三个拙见来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人 生物 大自然 互生共存
1、人是生物链中最高等生物
总所周知,人是食物链中最高级的生物,可以直立行走,智商也比爬行或水生动物高出好几个等级,很多人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不断地吸取经验,不断地在进步。而动物只是反复地做一件事,周而复始。邓尼茨在二战中发明的“狼群战术”让盟军在战斗中损失了数千条补给舰,这就是从狼群中学的团队精神,协同精神,但是放眼我们现在,能像狼一样做到真正团结的又有多少,可能在部队还好一点,在学校呢?在社会上呢?各种生活压力伴随着我们,我们能够做的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强大自己。自然界一直有一种法则叫优胜劣汰,这也是所有物种进化中必经的过程,但人类在进化中,逐渐的将最本质的连动物都视为生存之本的亲情给慢慢的淡漠了慢慢消失了。科技逐渐在进步,但是人却逐渐在退化。古人没有现在的科技,没有现在的娱乐,他们要做的,就是寻访大自然,感应大自然,甚至学习动物,回归本源,找回进化中缺失的东西,诸如《五禽戏》等产物都是参照动物进行模仿学习发明得来的。所以人类是在不断进步,往前发展的。
2、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之所以贵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智商更高,那么就意味着人就更有思想更有远见,能更理性的进行思辨,有独特的想法,每个人生下來都有他要做的事和价值,伟人的作用就在于造福群众改变不合理的体制创造一个新的时代和体制,普通人的作用就在于辛苦劳作,正在伟人的指导下共同进步。所以伟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此,要知道同样都是人,为何彼此之间的差距有如此之大呢!其实很简单,差别只在于有没有理想,愿不愿意去努力,能不能开动大脑去奋斗去学习去充实自己,这就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人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特有的机能,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的动物都不具有意识,只有本能。所以人有了意识就有了思考,所以高于其他动物 从意识的反作用看,它表现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意识的反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人与自然互生共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是人就这么出来了。恩很玄乎是吧,这是从动物演变成的我们称之为“古人”们的家伙总结出来的,还有《易经》《连山》《归藏》等可窥天地辨阴阳,穷尽天机的学问。例如易经,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书,可以用来占卜和预测,但实际上它是几千年来古代的智者们通过“观象取义”和“运数取义”等原理,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总结到八卦、六十四卦乃至三百八十四爻中演变而来的,每次起卦都需要结合“天地人”三才方可得到准确占卜结果,而易经中的阴阳变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等观点早就潜移默化的植入每个人心中了。而天地大道其实简化来说就是“阴”“阳”二字,阴阳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白天和黑夜,光明与黑暗。好与坏,动与静,都可以与阴阳挂上关系。还有例如五行之学“金木水火土”。世间万物起初是由阴阳来区别,如白天和晚上,雄性和雌性,水和火,太阳和月亮。后来随着时间的移动,人们根据阴阳创造了五行学说,而五行分别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还有例如阴阳的冷和热,根据这一原理,人们想到四季,分别用五行来代替四季,如火为夏季,水为冬季,金为秋季,木为春季。除了五行代替四季,五行中还代表着五方,五色,五脏。例如我们以五行之中的金系进行分析:金主义, 其性刚, 其情烈, 其味辣, 其色白. 金盛之人骨肉相称, 面方白净,眉高眼深, 体健神清. 为人刚毅果断, 疏财仗义, 深知廉耻. 太过则有勇无谋,贪欲不仁. 不及则身材瘦小, 为人刻薄内毒, 喜淫好杀, 吝啬贪婪.金的特性,金主义、金曰“从革”,从者,顺从、服从也,革者、变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展、变革、肃杀的特性。
所以,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之学并不是我们普遍意义上理解的这么浅显简单的,而是早就贯穿于我们的四肢百骸和生活的所有细节之中,随处可见随手可见五行阴阳,大自然在冥冥之中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一直在注意着我们,一直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方法融入于人类之中,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类既是大自然的支配者,也同时被大自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束缚着,人与自然应当是相互影响着和依靠着,人类应当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长久生存。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资源索取,当然也会有资源枯竭的一天,等待着我们的是环境的报复。聪明的人类又怎么会让这一天到来呢?我们抱着希望展望明天,创造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晓葵、何彬编.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294.
[2]曹伟.为什么建筑无视环境.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江苏.南京. 2002.
[3]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杨斌章,赵春雨.关于“设计结合自然”的几点思考.
[5]李伟.关于《设计结合自然》的历史叙事.江苏.无锡.中外建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