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良波
我国保险企业范围经济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产险与寿险公司的差异性分析
■娄良波
我国保险企业范围经济的研究文献中所得结论存在差异,同时也没有进一步研究保险企业范围经济影响因素。本文以我国2009~2014年33家保险机构面板数据为基础,引入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以及系统GMM估计方法,对我国保险业范围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样本区间内,我国财险公司普遍存在范围经济,大型寿险公司存在明显的范围不经济,中小型寿险公司存在微弱的范围经济。范围经济的影响因素中,滞后一期的范围经济对当期范围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保险机构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以及管理水平对范围经济具有不同方向的显著影响,资产规模和企业性质对保险机构范围经济有显著的影响。另外,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对保险机构范围经济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可行性政策建议。
保险企业;范围经济;成本函数;系统GMM;影响因素
娄良波,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北京1000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年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0234.81亿元,截止到2014年年末,国内产、寿险公司数量扩张到149家,资产规模总额达101591.47亿元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及参考文献。,我国保险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其作为经济的“助推器”和社会的“稳定器”这一角色作用的充分发挥。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逐步放松了不同金融行业之间的经营界限,我国在金融混业经营这一模式上也开展了初步探索,如2003年《保险法》修订后,经营产险业务的公司在相关机构的批准下可以经营短期人身保险业务。2004年,我国保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外资保险机构的大规模进入加剧了国内保险机构的业务竞争。市场竞争的加剧恰逢业务限制的放开,促进了我国保险机构业务拓展与全方位经营的冲动与渴求,国内多家保险集团的相继成立,使得这种势头日益明显。然而,综合经营是否有助于我国保险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运营成本的降低,成为决定我国探索金融混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探讨我国保险企业范围经济情况具有重大意义。
范围经济这一假说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Panzer和Willing(1983)提出,随着经济学家对范围经济理论的研究,相关理论基础日益完善,研究方法也进一步拓展。在范围经济早期的研究中,Mathewson和Kellner(1983)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了加拿大保险业的范围经济,由于这种成本函数不能拟合U型平均成本曲线,导致研究结论与实际观察结果不符。随后,学者们对成本函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Grace和Timme(1992)使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GTCF)对美国1987年寿险行业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发现范围经济存在的证据。Berger(1999)等使用复合成本函数(Com-posite cost function,CCF)对美国1988~1992年保险业范围经济进行了研究,发现利润范围经济与保险企业规模具有直接的关系,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实现利润范围经济。
国内对保险企业范围经济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现阶段研究文献较少,且主要侧重于对保险企业规模经济状况的研究。黄薇(2007)在界定我国保险企业范围经济的基础上,引入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研究了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的范围经济情况,研究发现,财险公司整体范围经济不明显,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寿险业具有较为明显的范围经济。胡宏兵(2013)等运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研究了我国产险公司范围经济,结论指出,在研究样本内,大型产险公司范围不经济现象明显,大部分小型产险公司存在范围经济。目前只有徐雅琴(2013)研究指出人均营业费用影响我国寿险公司范围经济,人均营业费用越低,寿险公司范围经济状况越好。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保险企业范围经济的研究中,由于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的不同,所得结论存在差异,甚至相互矛盾,同时也没有进一步分析保险企业范围经济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对于保险企业范围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意义要远远大于保险企业是否存在范围经济。基于上述考量,本文将以2009~2014年我国34家保险公司面板数据为基础,引入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以及系统GMM估计方法,基于产险和寿险公司的差异性,分别测算我国保险机构范围经济系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本文的研究围绕以下两个阶段展开,在第一阶段,将对我国产、寿险公司的范围经济进行估计,测算出各企业范围经济数值。本文的第二阶段,在提出相关假设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保险企业范围经济影响因素。
(一)范围经济计量模型
范围经济大小测度了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相较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是否有助于节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益。Pullley和Braunstein(1992)指出范围经济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存在现有生产能力的闲置,即剩余资源;二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投入要素可以共享,新产品可以利用已有的投入要素,从而节约成本。
范围经济系数(Global Economies of Scope,GSOE)计算公示如下:
C(·)为成本函数,y1,y2…yn为企业产出。GSOE为范围经济系数,计算方法为,假定有n家企业分别单独生产一种产品,计算出各企业生产的成本,各企业成本之和减去联合生产这n种产品的企业的总成本。如果GSOE>0,表明存在范围经济,即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单独生产的成本。反之,如果GSOE<0,表明存在范围不经济。
(二)成本函数的选择
在成本函数计量模型的选取上,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复合成本函数拟合成本曲线。其中,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有效地克服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不足,但其缺陷在于,要对产出变量取对数,当某种产出为零时,这种成本函数就不再适用了。复合成本函数由Pulley和Braunstein(1992)提出,这种成本函数允许产出为零,同时结合了产出的二次方结构,从理论上来说更适合于范围经济的测量。但在实证分析中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由于其优良特性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和发展,故本文选择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进行研究,其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明确考虑了各自变量以及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对因变量的影响(即企业联合生产的情形);二是解决了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产出不能为零的问题;三是参数经济含义直截了当且很容易通过标准统计方法估计出来。
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最早由Caves、Christensen和Tretheway(1980)提出,利用Box-Cox因子替换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中产出的对数值lnyi得到,转换公式如下:
当yi→0时,有Yi→,θ是一个未知参数,实证估计中主要有两种方法确定:一是通过网络搜寻法求得使残差平方和最小的θ值;二是同时估计θ和成本函数的参数值。就目前的文献来看,使用方法最多的是网络搜寻法。在对所有产出值做因子替换后,可得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表达式:
其中,TC为总成本,Y为产出,W为投入,α、β、γ、δ、μ、ρ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需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1)对称性条件:δkh=δhk;μij=μjt
(三)投入、产出界定
在指标的确定上,考虑到范围经济的定义,并结合我国保险业特点以及相关研究文献,因此本文选择我国保险机构主要产品的保费收入作为产出变量:(1)对于寿险业样本,选择人寿保险保费收入(y1)、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y2)、健康险保费收入(y3)作为三种产出,这一产出变量的选择与大多数研究文献类似。(2)对于产险业样本,选择财产保险保费收入(y1)、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y2)、责任保险保费收入(y3)作为产出变量。需要指出的是,黄薇(2007)、胡宏兵(2013)等在界定财险业产出时,选取车险产品、非车险产品、短期人身险产品保费收入,而对于非车险产品保费收入,作者并没有详细说明是哪几种产品保费的加总,考虑到产险公司产品的多样性,过多的加总对于研究财险公司多元化经营必然会产生影响。
在投入指标的选取上,本文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人力成本(W1)与资本成本(W2)两种投入变量。人力成本以保险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其他业务成本和资产减值损失加总得到,资本成本以固定资产净值衡量。
成本函数的因变量即保险公司的总成本(TC)用保险公司的营业支出①在界定产出时未考虑营业外收入,因此此处不考虑营业外支出。衡量。
(四)研究假设
成本函数只考虑了不同形式的投入和产出对保险企业成本的影响,而范围经济系数的计算也是在成本函数的基础上计算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第二阶段,本文进一步研究保险企业范围经济的影响因素。
从企业范围经济的来源来看,对于拥有范围经济的企业而言,在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剩余资源或者通过投入要素的共享从而实现范围经济,那些拥有剩余资源的企业往往不能实现剩余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而能够实现要素共享的企业也往往更加注重经营成本的节约,表明企业过去的范围经济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现在的范围经济,即范围经济存在本身的滞后影响。企业经营地域范围扩大,可能产生范围经济;经营范围的扩大往往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规模越大,同时也意味着内部层级增多,经营管理成本上升从而导致范围经济下降,因此,保险企业规模会对范围经济产生影响。此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经营能力,经营管理水平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种类,进而带来范围经济,同时企业越重视经营管理效率,越能实现对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降低范围经济,对于我国保险企业而言经营管理能力对范围经济存在何种影响需要进一步检验。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来看,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幼稚行业,外资保险公司发展时间早,相关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中资保险机构无论是从经营管理水平、运作机制以及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上与外资保险公司相比都要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理论上而言,外资保险公司越容易实现范围经济。同时,任何行业都是依附于一国国内经济大环境实现自身发展的,经济发展越快,说明市场环境越平稳,社会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就更充分,企业就会充分调动资源扩大盈利能力;反之,则表明市场处于不断调整与改革的过程,市场中的不稳定因素一方面降低了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减弱了企业扩张的步伐,企业就会产生闲置资源,相应每单位的资源产出就会随之下降。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也会影响保险企业范围经济情况。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保险企业滞后一期的范围经济对当期范围经济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2:保险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对范围经济存在影响
3.1.1 万华生态板业(信阳)有限公司基本概况 万华生态科技园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工业城工十四路19号,其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每年生产5万m3禾香板。公司产品是使用秸秆生产的禾香板,供货给好莱客、亚丹、欧派等知名厂商。
假设3:保险企业规模对范围经济存在影响。
假设4: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较,外资保险公司越容易实现范围经济
假设5: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越快,保险企业越容易实现范围经济
(五)样本选择及指标描述
2009年我国保险业颁布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为确保研究年度数据的一致性,本文以我国2009年~2014年产、寿险公司为样本,样本选取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如下因素作为衡量标准:(1)剔除2009年之前尚未正式成立的公司,以确保样本期间数据完整性。(2)剔除部分或全部财务数据无法获取及财务数据明显异常的保险公司。(3)本文第二阶段分析保险业范围经济影响因素时,保险公司性质为重要变量之一。因此,样本中既包含中资保险公司,也包含外资保险公司。同时,为进一步分析测算结果,本文根据2014年各保险机构资产规模将样本分为大型(资产规模大于1000亿元)、中型(资产规模介于1000~500亿元)、小型(资产规模小于500亿元)保险公司。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最终得到33家保险公司的面板数据,其中财险公司16家,寿险公司17家。需要强调的是,友邦保险公司数据是由友邦北京、友邦上海、友邦广州、友邦深圳、友邦江苏、友邦东莞、友邦江门的数据加总获得。研究中所需各项原始财务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公司官网公布的财务报表。
表1 产、寿险公司样本分类表
(一)产险企业范围经济测度
表2 财险业样本成本函数回归估计结果(θ=0.1)
R2=0.9752R2=0.9706F检验值=209.96
通过成本函数系数估计值可以计算出财险公司在样本区间内的范围经济系数,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样本在2009~2014年内均存在范围经济,其中范围经济最大的是日本财产保险公司,平均值2.6655,最小的是中国人保财险,平均值为0.8635。同时,从公司资产规模来看,大型财险公司(资产规模大于1000亿元)范围经济弱于中小型财险公司(资产规模小于1000亿元);从公司股份性质来看,外资财险公司范围经济明显优于中资财险公司;从时间趋势上看,大部分财险公司范围经济系数呈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逐步放开对财险公司经营短期人身保险等寿险产品的经营限制,主要财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的势头十分明显,同时信用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的推出,促进了财产保险公司获得范围经济,财险市场上较好的范围经济效应表明我国财险机构探索多元化经营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
表3 产险业样本总体范围经济系数
(二)寿险企业范围经济测度
运用同样的方法,本文接下来测算我国寿险公司范围经济成本函数系数估计值,对于θ的取值同样采用网络搜寻法,当θ=0.1时,残差平方和最小。估计结果见表4。
表4 寿险业样本成本函数回归估计结果(θ=0.1)
R2=0.9697R2=0.9610F检验值=148.33
通过成本函数系数估计值可以计算出寿险公司在样本区间内的范围经济系数,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寿险业样本总体范围经济系数
从表5可以看出,寿险机构样本在2009~2014年内同时存在着范围经济与范围不经济,总体范围经济系数最低的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各年度平均值为-1.2657,最高的是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各年度平均值为0.5025。从公司资产规模来看,大型寿险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普遍存在范围不经济,而中小型(资产规模小于1000亿元)寿险公司普遍存在着范围经济;从企业股份性质来看,总体而言外资寿险公司范围经济情况优于中资寿险公司,除友邦保险公司外其余外资寿险公司在样本区间内均实现了较强的范围经济,而样本中外资寿险公司均为中小型寿险公司,因此区分公司规模后,外资寿险公司范围经济是否优于中资寿险公司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从时间趋势上看,中小型寿险机构范围经济现象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大型寿险机构范围不经济现象逐步明显。
(三)产、寿险公司范围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在研究的第二阶段,本文进一步分析产、寿险公司范围经济影响因素,针对提出的假设,本文在自变量中引入因变量(保险企业范围经济系数)的滞后项,构造动态面板模型,回归后发现滞后两期的范围经济系数对产、寿险企业当期系数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回归模型中只包含因变量的滞后一期;分别以平均总资产报酬率(ROAA)、承保利润率(UPM)、保费收入增长率(IPR)从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三方面衡量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考察其对范围经济的影响;将保险机构的规模用总资产对数(lnTA)表示;同时为研究中、外资保险公司差异,引入企业性质(Nature)虚拟变量,如果为中资保险公司,则取值为1,外资保险公司,则取值为0;最后,以我国历年GDP增长率衡量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基于上述变量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对于动态面板数据而言,由于在解释变量中添加了因变量的滞后项,由此可能造成内生性问题,运用传统的估计方法对其进行估计将导致估计结果的不一致性和有偏性,由Arellano和Bond(1995)提出的广义矩估计法(GMM估计)在处理动态面板数据时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针对GMM估计方法包含的差分GMM和系统GMM两种形式而言,系统GMM估计能克服差分GMM的局限同时提高估计的准确性,因此,在计量方法上,本文选择系统GMM估计方法。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如表6。
表6 产、寿险公司范围经济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从表6回归检验结果来看,产、寿险公司回归模型均通过自回归AR检验和Hansen检验,表明模型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且工具变量有效,模型设定合理。同时为进一步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同时对上述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OLS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发现产、寿险公司滞后一期的范围经济系数在系统GMM估计下的估计结果均介于OLS和固定效应模型之间,说明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进一步看模型回归结果,产、寿险公司滞后一期的范围经济系数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保险企业范围经济存在持续性,当期的范围经济情况受其自身的滞后影响,与假设一致;承保利润率和保费收入增长率对我国保险企业范围经济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对于盈利能力强且发展潜力大的保险机构而言,在经营的过程中充分地实现了对闲置资源的利用,从而发挥范围经济的优势;产、寿险公司总资产报酬率对范围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管理水平越高的保险机构,越能够实现对投入要素的共享,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范围经济;资产规模对产、寿险机构范围经济均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即资产规模越大,范围经济越低,表明在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增加对保险企业范围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企业性质对于财险和寿险公司范围经济均存在显著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资财险公司范围经济系数比中资财险公司范围经济系数高0.225,而对于寿险公司这一比例则为低0.087,与假设不符,可能的解释原因是样本中所含外资寿险公司数量较少,回归系数较小支持了这一解释,同时结合寿险机构资产规模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规模对范围经济的负向影响大于企业性质的正向影响,即资产规模大的中资寿险公司与资产规模小的外资寿险公司相比较范围经济更不明显,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这说明,对于外资寿险公司而言,尽管其发展历史较中资保险公司更为悠久,经营管理水平、运作机制以及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均优于中资保险公司,但基于跨国背景以及受到的一系列经营限制,外资寿险机构这一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对产、寿险机构范围经济的影响均不显著。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2009~2014年33家保险公司面板数据为基础,引入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构建了保险业范围经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产、寿险机构范围经济情况后进一步运用保险企业动态面板数据以及系统GMM估计方法对我国保险业范围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主要分析结论有:
1.我国产险机构在样本年份内均存在较为明显的范围经济现象,寿险市场在样本年份内同时存在范围经济与范围不经济。从资产规模来看,中小型财险公司范围经济现象优于大型财险公司,中国人寿等大型寿险公司均存在范围不经济,除美国友邦与阳光人寿在部分年度内存在范围不经济,中小型寿险公司均存在着范围经济。从企业股份性质来看,外资财险公司范围经济现象明显好于中资财险公司,总体来看外资寿险公司范围经济情况优于中资寿险公司。从时间趋势看,各财险公司以及中小型寿险公司范围经济现象逐渐降低,大型寿险公司范围不经济现象逐步增强。
2.产、寿险机构滞后一期范围经济系数对当期范围经济情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我国保险市场范围经济具有持续性,承保利润率和保费收入增长率对产、寿险公司范围经济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产、寿险公司管理水平对范围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保险机构盈利能力、增长潜力和管理效率分别从范围经济的不同来源影响我国保险机构范围经济。保险公司规模与企业性质对范围经济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公司规模越大,范围经济越不明显,对于产险公司而言,企业股份性质对于范围经济影响较大,外资产险公司范围经济更为明显,寿险公司规模相较于企业股份性质而言对范围经济影响更为明显。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保险业范围经济无显著影响。
(二)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金融全球化、保险集团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保险业尚属幼稚产业,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当前地位同时实现优质高效发展成为我国保险公司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优化成本结构的角度出发,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近年来,我国保险企业规模极速扩张,但是低效率经营、保费收入增长的同时保险公司实力以及保障水平并没有同步增长等问题层出不穷,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保险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及闲置资源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相反,尽管大型财险公司存在一定的范围经济,但随时间推移其范围经济情况逐步降低,同样大型寿险公司范围不经济情况也日趋严重,表明“以保费论英雄”的传统思维模式仍然根植于我国保险市场。因此,保险公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要兼顾提升管理水平以及节约运营成本的重要性。合理利用自身资源、人才、销售网点等优势,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经营效率,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运营模式及管理体系,实现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企业资源高效率、低成本利用。
2.中小型保险公司应该在专注于优化现有产品的同时适当选择多元化经营,中小型保险公司具备较强的范围经济,因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经营多元化以及产品多样化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同时,受限于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因素,中小型保险公司不能一味追求多元化经营,而是应该以优势产品为主,做到“人有我优”,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拓展营销渠道,充分利用范围经济优势,逐步追求多元化发展。
3.外资保险机构应以开发新型产品、实现服务差异化为目标,提升企业竞争力。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外资保险公司受到政策与资本的限制,一般分布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一线城市,在品牌建设、客户资源积累以及销售网点分布上都不具备优势。因此,外资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在产品开发设计、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深耕多年的优势,创新开发适合中国本土同时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凭借产品完整性、管理科学性以及保障全面性来拓宽销售市场,实现服务差异化,以此获得利润增长点。
4.回归结果显示,我国产、寿险机构管理效率对范围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营效率越高,范围经济越明显,说明我国保险机构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以获得范围经济优势。充分竞争、安全有效的行业体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企业积极探索、完善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涌入我国保险市场集中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纵观整个行业,依然处于寡头垄断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维护了保险市场的稳定,利于政府监管与调控,另一方面,也导致大多数小型保险机构为获得经营效益,采取恶性竞争的手段抢占市场份额,降低了保险行业的整体利益。此外,多年来我国保险费率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缺乏价格优势的中小保险公司难以与大型保险公司竞争,严重阻碍了市场竞争力的充分发展。因此,应该加快完善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实现保险费率市场化,以促进我国保险行业形成公平竞争、安全有效的行业体系。
5.目前我国金融业主要采取“分业经营”模式,金融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保险业、银行业以及证券等行业间的混业经营对于提升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业范围经济,以及发挥金融各个领域协同效应大有裨益。我国在构建成熟的市场条件下,应逐步放开对保险机构资金运用的限制,探索适合我国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拓展保险机构经营范围及盈利水平,全面提升保险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1]黄薇.中国保险业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86~94.
[2]胡宏兵,苏萌.中国财产保险业存在范围经济吗——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06):41~47+53.
[3]徐雅琴.中国寿险业范围经济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3.
[4]Arellano,M,Bover,O.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29~52.
F840
A
1006-169X(2017)03-00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