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7-04-19 07:26:17李淑锦
金融与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电子货币预防性流动性

■陈 莹,李淑锦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

■陈 莹,李淑锦

以互联网金融发展为背景,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为视角,将其引入传统货币需求理论框架,通过修正惠伦模型,建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条件下的货币需求模型,定性分析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同时,实证检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与预防性货币需求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快速发展将会替代部分预防性现金需求,且加速不同层次货币间转化,进而减少预防性货币需求。(2)实证结果表明,转化成本、机会成本、流动性比率及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均对预防性货币需求产生显著影响。基于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提出相关建议。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效应;加速转化效应;预防性货币需求

陈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李淑锦(1968-),山西原平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金融数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研究。(浙江杭州310018)

一、引言

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变革及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众筹、数字货币等。其中,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 Payment)是指具有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凭借通信、计算机及信息安全技术,采取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目前国内第三方支付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根据支付终端和运营方式的差异,第三方支付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三方卡基支付、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与第三方移动支付。其中,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依靠互联网网络终端实现支付结算,是第三方支付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艾瑞咨询(i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3月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仅160亿元,截止到2016年6月已高达46000亿元,增长了287.5倍,其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所占份额最大。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快速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且其流动性强、交易成本低及便捷性等优点,在改变人们支付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传统货币产生替代效应及加速转化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使用规模及频率激增,其广泛使用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必将极大地冲击传统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需求动机分为三类:交易性、预防性及投机性动机。其中,预防性货币需求指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所持货币,凯恩斯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惠伦在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基础上引入利率因素分析预防性货币需求,得出惠伦模型。然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快速发展极大地冲击传统金融理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凭借流动性强、便捷性、转化成本低及收益性等优点,对预防性货币需求产生替代效应及加速转化效应,进而导致预防性货币需求减少。鉴于此,本文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将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因素引入传统货币需求理论框架,探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与预防性货币需求间的关系。本文引入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研究预防性货币需求,是对传统货币需求理论的一种前瞻性探索;且相关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均表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减少了预防性货币需求,进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本文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文献综述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快速发展,其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影响逐渐深入,相关问题受到政府、央行及学术界广泛关注。

回顾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将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纳入电子货币领域进行相关研究,一些国外学者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替代效应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例如,Berentsen(1998)表明电子货币对现金产生替代效应,通过改变传统支付方式影响消费行为;Supriya(1999)通过详细分析电子货币在不同环境下的运用特征,指出电子货币通过替代传统货币使得交易成本极大地降低;Goodhart(2000)认为电子货币对央行所发行通货产生不完全替代,指出即使非法经济活动对货币需求完全消失,但是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依然存在;Friedman(2000)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电子货币将不断普及,进而替代央行所发行通货,导致人们对央行货币需求不断下降;Williamson(2004)指出人们倾向于使用电子货币进行交易导致央行发行的现金使用率下降,但是央行能够在电子货币的清算中发挥影响。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主要从电子货币优点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例如,Ruth Halpin和Roksana Moore(2009)认为长期内可通过发行信用卡的方式促进电子货币健康稳定发展,增强消费者对电子货币的信心;Fujiki and Tanaka(2014)指出电子货币交易只需要初始成本,节约了消费者和商家的交易成本,同时电子货币便利性的优点节省了交易时间。

国内学者也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些学者从货币需求角度进行研究,例如,王潇颖和冯科(2011)认为电子货币将对居民及企业的现金交易需求产生不完全替代作用,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及高层次货币需求产生替代,且将会完全替代对现金的投机性需求;谢平和刘海二(2013)认为移动终端使用率不断普及将逐步取代传统现金及信用卡,且移动支付凭借低成本、便捷性等优点替代了部分现金需求,进而改变货币需求形式;周光友和施怡波(2015)认为电子货币是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具有替代效应并将加速货币层次之间的转化。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主要研究互联网金融监管,巴曙松和杨彪(2014)通过分析当前第三方支付监管现状,比较国外在第三方支付监管方面的措施,针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现状提出监管新思路;李有星等(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监管角度缺乏规制,同时提出采取原则导向监管方式,构建以会员邀请、资金第三方托管、简易信息披露及信息安全保护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安全港”制度;廖愉平(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准入无门槛、行业无准则、监管无机构的“三无”现状隐藏着巨大的信用风险,同时针对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理财、P2P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分别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可见,学者们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货币需求方面,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货币需求理论特别是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尚未有人研究。其二,目前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货币需求影响的研究停留在定性描述,缺乏理论层面推导及实证研究。其三,研究货币需求、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文献较多,但目前的研究尚未引入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尚未有人提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货币需求理论影响的修正模型。

三、理论分析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具有流动性强、便捷性、安全性及低成本等优点,其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作用机制显著异于传统因素。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快速发展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具有替代效应;第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加速货币层次转化且使得转换成本降低。

(一)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替代效应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凭借显著优势快速发展,公众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明显偏好使得其对货币需求产生替代效应,进而影响货币需求行为。

惠伦在分析预防性货币需求时引入利率因素,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受到利率的影响,从而修正了凯恩斯提出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理论。

为简化起见,在分析预防性货币需求时,假设每次卖出债券的费用相等并以之作为持有债券的成本。既定收入水平条件下,人们不得不持有一定量预防性货币应付不确定性支出。若微观主体所持预防性货币较少,当他没有货币满足不确定支出时,就要出售其所持债券。而出售债券要有佣金等支出。如果他所持预防性货币较多,就会节省佣金等支出。但是,节省佣金等支出要付出一定代价,因为多存货币就要少持债券,遭受收不到债券利息的损失。这种利息损失也可称为每增加1单位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因此,惠伦认为,决定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收入和支出状况;二是持币成本。持币成本主要包括转化成本和机会成本。而收入和支出状况会引起预防性货币需求变化,因为只有当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净支出)超过持有的预防性现金金额时,才需要将非货币性资产转化为货币。在分析预防性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基础上,惠伦提出预防性货币需求最佳值公式,即

其中,M为消费者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z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损失,S2为未来某一时间内的净支出Y的随机分布的方差,r为利率。这一模型说明,收入对预防性货币需求M的影响是通过净支出的方差S2表现出来的,它与S2以及流动性不足的损失z呈正比,而r的指数为负1/3表明,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其变动幅度相对利率变动幅度为小。

预防性货币需求是为了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假定个人或完全持有现金或完全使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鉴于使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相对现金具有收益性,因此,使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作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成本要低于现金。另一方面,由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具有流动性强、安全性、便捷性等优点,且在满足人们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同时能够满足交易性及投机性货币需求。因此,人们更偏好使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其对货币需求产生替代效应。

基于上述分析,模仿惠伦模型的分析思路,可得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条件下预防性货币需求最佳值公式,即

其中,Mzxl为使用预防性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余额的名义成本,z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损失,S2为未来某一时间内的净支出Y的随机分布的方差,r为利率,rzxl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使用成本率,并且r>rzxl。

比较(1)式和(2)式,可得:其一,持有现金及使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满足预防性货币需求均与利率r呈负相关关系,和净支出N的随机分布的方差呈正相关;其二,与现金相比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具有收益性的特点,即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作为预防性货币需求其成本低于现金,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作为预防性货币需求,替代了预防性现金需求;其三,鉴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具有隐秘性、安全性、成本低及流动性强等优点,不仅可以满足预防性货币需求,还能够满足交易性及投机性货币需求,因此,公众更倾向于选择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作为预防性货币需求,而不是持有过多现金。

(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货币层次的加速转化效应

鉴于金融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成反比,在保证流动性前提下,为获取更多收益,人们倾向于持有低流动性金融资产,因此,货币层次呈现由低向高的转化趋势。而随着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使用规模及频率激增,使得不同货币层次间转化成本大大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具有便捷性、交易成本低、流动性强和高效性等优点,使得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不再受限于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等。因此,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货币实现快速、低成本的转化,即人们持有高层次的货币并不影响流动性,从而使得基于不同动机的货币需求界限变得模糊。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具有虚拟性的特点,通过电子指令,持有者可实现不同货币层次间的转化。例如,余额宝中的活期存款属于M1范畴,账户持有者很容易快速低成本地将其变现,从而活期存款减少,流通中现金M0增加。反之,账户持有者也可以通过将现金存入余额宝的方式使M0转化为M1。两种不同货币层次可以实现便捷和低成本的转化,使得持有较高层次形态的货币并不会降低或很少降低货币流动性,因此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流动性差异缩小,货币层次转化加速,但是货币结构变得不稳定。此种情况下,金融资产以何种形态存在不再重要,即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增强了不同货币之间的替代性。

通常情况下,需要活期存款等相对较低层次的货币满足预防性货币需求。然而,鉴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流动性强、便捷性及交易成本低等特点,公众可持有定期存款、债券等更高层次的货币,同时保证流动性。因此,预防性货币需求减少。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可见,公众偏好使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作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存在替代效应和加速转化效应,使得预防性现金需求减少。

四、实证检验

(一)数据、指标及模型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本文研究需要,选取2007年第2季度至2015年第1季度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本文的因变量为预防性货币需求,选取储蓄存款(CX)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比值(CX/M2)替代预防性货币需求;以转化成本(B)、机会成本(r)、流动性比率(M1/M2)及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ZLY)作为自变量。

1.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储蓄存款的作用包括:通过将收入分配到整个生命周期以平滑消费,防范及应对不确定性事件(失业、疾病等),及应对确定性事件(住房、养老等)。我国城镇居民具有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绝大多数居民通过储蓄满足预防性的货币需求以应对未来一系列变化。因此,为保证实证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储蓄存款(活期储蓄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之和)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值替代预防性货币需求。储蓄存款来自国泰安数据,M2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转化成本(B)。为满足预防性货币需求而将证券(债券和股票等形式)转化为现金时需支付一定手续费。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卖股票时产生的手续费率B作为衡量转化成本的标准,卖股票时的手续费包括印花税及佣金。那么,费率B为印花税率与佣金率之和。其中,佣金率等于券商佣金收入和股票成交额之比。印花税率、佣金收入来自Wind数据库,股票成交额来自证券统计年鉴。

3.机会成本(r)。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持有现金或者活期存款的方式满足预防性货币需求,以期减少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但是这种方式使得机会成本极大的增加。因为所持有的资金本来可通过银行定期存款等获取利息收入,但为满足预防性货币需求,这部分利息收入被放弃。因此,本文选取利率r(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机会成本的衡量标准,利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流动性比率(M1/M2)。鉴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加速了货币层次之间的转化,可在保证收益性的前提下满足流动性,因此,模型中需包含衡量流动性的指标。M0表示各个单位库存现金及居民手持现金之和,M0加上各个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表示M1,在M1的基础上加上银行定期存款及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及证券客户保证金表示M2。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及流通中现金之和占总存款的比重可以较好地衡量银行流动性货币需求,因此,采取流动性比率(M1/M2)作为衡量银行总流动性需求的指标,M1和M2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ZLY)。理论分析表明,第三方互联网主要替代的是流通中的现金M0及活期存款M1,且随着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快速发展该替代比率将会不断上升。因此,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占狭义货币量M1比率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国家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发展的水平,必须加以重视,本文将其作为其中一个变量。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M0和M1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

图1 2007年2季度~2015年1季度预防性货币需求与机会成本及转化成本变化趋势图

如图1所示,2009年以来,预防性货币需求CX/ M2呈下降趋势,转化成本B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机会成本r在近年呈下降趋势。

图2 2007年2季度~2015年1季度预防性货币需求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及流动性比率变化趋势图

如图2所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ZLY呈持续上升趋势,而预防性货币需求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表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现金的替代效应持续存在。

理论分析及现实数据均表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与预防性货币需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初步判断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但是相关程度及明确的相关关系尚不明晰。因此,建立如下模型进一步研究:

其中,CX/M2为预防性货币需求,B为转化成本,r代表机会成本,ZLY代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et是方程扰动项。

(二)检验过程

1.数据平稳性检验。平稳的时间序列具有如下统计性质:其一,均值为常数;其二,自协方差函数及自相关函数与时间起止点无关,只与时间平移长度有关。协整关系检验前提为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或者具有相同单整阶数。基于AIC和SC规则,选取合理阶数,采取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检验。ADF检验原理是通过差分以减少高阶序列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ADF检验结果

可以看出,2009~2015的时间序列数据均不平稳,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均满足一阶单整,鉴于本文所选取变量满足同阶单整性,因此,可对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2.协整关系检验。基于平稳性检验的结果,可知各个指标均满足一阶单整,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有两种方法进行协整检验:其一,首先采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进而针对模型估计的残差进行ADF检验,适用于单方程的协整关系检验;其二,对于不平稳的时间序列,针对回归系数进行Johansen检验。

根据Eviews检验结果得,SC为-41.3468,AIC为-46.2973,表明五个方程的拟合优度都满足要求,分别为0.8746、0.9842、0.9130、0.9534、0.9931,因此,得出VAR模型估计效果较好。基于此,对指标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变量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

根据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本文所选取5个变量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表明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鉴于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具体协整方程如(4)式:

从(4)式可以看出,长期内,转化成本B、机会成本r与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之间是一种正向相关关系。而流动性比率M1/M2、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比率ZLY与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当流动性比率M1/M2、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比率ZLY增大时,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减小。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Johansen协整检验证实了CX/M2、B、r、M1/M2及ZLY这5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在短期内,变量可能偏离长期均衡状态。为进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偏离的修正机制,本文建立了VEC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估计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各个方程的误差修正系数都是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在D(LNm)、D(LNZLY)、D(LNT)和D(LNK)方程中,当上一季度系统偏离长期均衡时,本季度将分别以0.1243、0.0070、0.0010、0.1532和0.0371的比率对偏差做出调整。

表4 各因素变量之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Granger因果检验。经过协整检验,得知上述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无法判断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及其方向,尚需进一步验证,这就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该检验的判定准则是:依据平稳性检验中的滞后期选定样本检验的滞后期,根据输出结果的P值判定存在因果关系的概率。检验结果见表4。

据表4可知,流动性比率M1/M2、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比率ZLY、机会成本r是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的格兰杰原因,转化成本B不是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的格兰杰原因。而预防性货币需求CX/ M2不是流动性比率M1/M2、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比率ZLY、机会成本r及转化成本B的格兰杰原因。

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上述实证检验得出:基于选取的变量,本文构建了一个稳定的VAR模型。进而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当因变量受其他变量残差冲击时产生的短期反应。本文选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

图3反映了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其他变量的冲击效果。图3表明:当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ZLY对预防性货币需求产生一个正向冲击时,短期内,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产生一个正向反应,但从第3期开始转为负向反应并持续到14期,而之后趋于平稳。表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具有明显且持久的负向影响。当转化成本B产生一个正向冲击时,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短期内出现一个较小的正向反应,在第7期前有所波动,但在第15期之后趋于平稳。表明转化成本B对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存在正向冲击,但影响较小且长期内并不显著。当流动性比率M1/M2产生一个正向冲击时,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在第3期很快作出一个负向的反应,第6期之后趋于平稳。表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发展会迅速对预防性货币需求产生负向冲击,但这种作用持续时间并不长。当机会成本r产生一个正向冲击时,预防性货币需求CX/ M2在前2期很快作出一个负向反应,但第2期之后,预防性货币需求呈现明显的正向反应,且持续到19期,之后趋于平稳。表明长期内机会成本与预防性货币需求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6.方差分解。鉴于各因素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预防性货币需求的短期、长期决定因素尚不清晰。基于上述VAR模型,运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分解出转化成本、机会成本、流动性比率、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的波动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见表5。

表5 方差分解表

分析表5得出,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主要受到自身、转化成本(B)及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ZLY波动的影响,其中,预防性货币需求自身及转化成本的影响在初期最大,随着基数增加这种影响不断减小,从第1期的100%、99.9235%分别下降到第10期的56.8826%、36.3335%,但仍然较大。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ZLY对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一直具有显著影响,且一直稳定在30%以上,说明预防货币性货币需求受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的影响一直较为显著。流动性比率M1/M2在初期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大,之后呈递减趋势,但总体比例依然较高,其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容忽视。而机会成本r对预防性货币需求CX/M2的贡献度一直较高,表明机会成本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具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

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得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迅速发展对预防性货币需求产生显著影响,与上述理论分析及现实数据完全相符。

(一)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具有显著影响

理论分析表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不仅在形式上替代预防性货币需求,且深入影响预防性货币需求,具体表现为对现金的替代效应及对货币层次的加速转化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替代率ZLY确实与预防性货币需求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这种影响持续存在。这表明,随着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迅速发展及使用频率激增,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且这种影响将不断增强。因此,货币当局应重视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影响因素,加强监管,使其稳定健康发展。

(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发展对传统货币需求理论的冲击不容忽视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迅速发展对传统货币需求理论产生巨大冲击。一方面,鉴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具有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强等优点,能满足人们预防性及投机性货币需求,进而对现金产生替代,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作为预防性货币需求。另一方面,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凭借便捷性、低成本转化等优点,降低了不同层次货币之间转化的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加速了货币层次之间的转化,模糊了不同货币需求动机之间的界限。因此,理论界应加强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与修正。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等相关部门需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发展。

(三)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迅速发展对商行经营和央行监管的启示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迅速发展,其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显著,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及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替代效应使得人们预防性货币需求减少,即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减少,资金来源减少。为应对这项挑战,商业银行不仅需要提高服务效率,且应将第三方支付体系纳入传统支付体系中,以充分利用其低成本、便捷性等优点,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预防性现金需求产生替代效应,使得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一方面,中央银行需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发展,完善对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等的统计,减缓替代效应及加速转化效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另一方面,为防止游资通过不同货币形式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迅速转移带来不良影响,应对游资加强管理,保证金融及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1]Hiroshi Fujiki and Migiwa Tanaka.“Currency demand:new technology and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oney:evidence using individual household data”, Economics Letters,2014,125(1):5~8.

[2]王潇颖,冯科.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微观主体持币动机的研究[J].南方金融2011,(3):14~19.

[3]谢平,刘海二.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J].金融研究2013,(10):1~14.

[4]周光友,施怡波.互联网金融发展、电子货币替代与预防性货币需求[J].金融研究2015,(5):67~83.

[5]巴曙松,杨彪.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国际监管研究及借鉴[J].财政研究,2012,(04):72~75.

[6]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87~97.

[7]廖愉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风险监管研究——以P2P平台、余额宝、第三方支付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5,(02):51~57.

F832.2

A

1006-169X(2017)03-0046-08

浙江省教育规划研究课题(SCG256);浙江省智慧城市区域协同创新中心项目(ZXZH1401009);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2016002)。

猜你喜欢
电子货币预防性流动性
电子货币风险及防范探讨
科技视界(2021年19期)2021-07-29 05:58:57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中国外汇(2019年16期)2019-11-16 09:27:50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金融与经济(2019年6期)2019-07-04 03:39:10
电子货币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电子货币的风险及防范策略分析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22
涵盖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新的货币层次划分研究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2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