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红,徐雅梦
创业、就业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 红,徐雅梦
本文根据1995~2015年的年度数据,建立了创业、经济增长和就业三个变量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研究发现,创业、就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其中,创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同时还发现创业与就业之间存在相互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增长,政府应该鼓励民众创业,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环境。
创业;经济增长;就业;向量自回归模型
李红(1966-),江西萍乡人,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管理科学;徐雅梦(1993-),江西上饶人,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江西南昌330031)
2014年9月李克强首次在公开场合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此背景下,创业带动就业出现了新局面,逐步取得了令人瞩目就业促进效应。2015年一至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出现多年来首次同比减少,且最高减少44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66万人,提前完成全年1000万人的目标。在创业带动就业的同时,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Schumpeter指出,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机理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来源于经济系统里的相关因素,创业正是这些重要的因素之一。Talmaciu(2012)利用罗马尼亚的数据探讨了创业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经济更发达的地区,特别是罗马尼亚的东北部,创业水平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加显著。Kardos(2012)探究了欧盟国家可持续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论指出可持续创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Toma等人(2013)通过文献总结的方式,概述了创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重点论述了创业中哪些因素会影响经济发展,并总结出创业和经济增长之间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们的关系都是紧密相连的。Folster(2000)通过实证分析探索了瑞典国家自我雇佣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创业对就业有显著的积极作用。Acs和Armington(2004)利用内生增长模型证实了创业行为的活跃会伴随经济增长和带来就业机会。Chen(2013)研究了台湾地区创业、经济增长和创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创业技能刺激经济增长也能促进就业,同时经济增长也能带动就业。
在国内,李政和柳春江(2005)对创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分别对创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及创业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做出了总结。吴晓俊(2008)、魏晶晶(2009)从创业活跃程度来分析创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魏晶晶的研究还做了区域创业活跃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性分析。沈宏亮和陈争辉(2014)根据1978~2012年的年度数据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城镇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镇就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刘玉成和童光荣(2013)的研究中发现,经济增长对就业存在显著的地域特征,就业、经济增长弹性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性。
在过去的研究中,大部分仅证实了创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单向作用,很少有研究说明他们三者的互相关系。本文通过构建创业、经济增长和就业这三个变量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一)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本文使用了Sims(1980)提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该模型是将所有当期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在不带其他任何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估计联合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Xt是时间序列向量,p是自回归滞后阶数,Aj是要估计得系数矩阵,c是常数项,εt是k维扰动向量,而定义中的若干滞后则需要滞后准则来确认具体的滞后期数。
通常,在构建VAR模型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而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一个前提是时间序列必须具有平稳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虚假的伪回归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该问题,我们对变量进行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单位根检验。
为了研究创业、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关系,本文采用了脉冲响应函数来刻画它们之间的长期相互关系。脉冲响应函数(IRF)反映了VAR模型中每个变量的变动对自身及其他变量的影响过程,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其定义为:
式中,δk表示来自第k个变量的冲击,t-1是冲击发生时可获取的信息,n表示冲击响应期数。
(二)指标选择
本文主要研究创业、就业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业和经济增长分别用我国就业人数和GDP来衡量。而创业的衡量指标一直是比较具有争议性的,学术界比较主流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Acs和Audertsch所提倡的中小企业数量;二是全球创业观察(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采用的创业活动指标TEA(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TEA主要是指18~64岁人群中新创企业家或者拥有成立时间小于42个月的公司拥有人数所占的比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GEM中国小组在TEA的基础上提出了CPEA(China Privat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指数来衡量我国的创业活动。CPEA指的是我国万人中15~64岁人群所拥有的私营企业数量,由于我国的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中,因此本文采用CPEA指数来衡量创业。
本文以1995~2015年近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所有的计算均采用Stata 14软件。相关数据如表1:
表1 1995~2015年我国CPEA、就业人数和GDP数据
在计量分析中,通常会采用变量的对数形式来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因此,对以上三个指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分别记为LNCPEA、LNEMP和LNGDP。接下来为确保变量具有平稳性,我们对三个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如表2所示:
表2 ADF检验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LNCPEA、LNEMP和LNGDP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平稳,因此,我们直接利用LNCPEA、LNEMP和LNGDP的数据构建VAR模型。
表3 滞后阶数选择结果
根据表3中FPE、AIC和SBIC准则,我们将变量滞后阶数确定为一阶。在构建VAR模型之前,为了检验就业、创业和经济增长这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先对变量间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4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两点:(1)创业和就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2)经济增长会影响就业和创业。在做了单根检验、滞后阶数选择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后,接下来我们才真正建立了VAR模型,实证结果如下。
表5 VAR模型实证结果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就业、经济增长的滞后一期对创业有显著积极作用,创业、经济增长的滞后一期对就业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换句话说,创业和就业之间有着积极的相互作用,经济增长分别会对就业和创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变量间长期关系,我们又做了脉冲响应函数,其结果如下。
图1 脉冲响应函数结果显示
从上图我们发现,第一,对创业影响最大的来自于其本身,创业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均小于0.05;第二,对经济增长冲击最大的来自于其本身的冲击,经济增长对创业和就业的影响非常小,均小于0.005;第三,在一至五期,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对创业的影响,而在八期以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小于对创业的影响。
本文通过构造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了创业、就业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创业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够带来就业。
二是经济增长的滞后一期对就业有积极的影响,但在滞后二期以后却是负作用。
三是只有创业和就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增长只能单向影响就业与创业。
四是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比就业与创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强。
根据以上结论,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面对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加大的形式,必须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
二是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扶持创业企业。
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为创业建立绿色通道,施行一站式管理,降低创业成本。
三是积极拓展多融资渠道,为创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近年来小微企业数量迅速扩张,小微企业的经济活力不断迸发。然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应该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小微金融,为其解决融资问题。
[1]李政,柳春江.创业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5,(12):25~29.
[2]沈宏亮,陈争辉.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镇就业的关系分析[J].宏观经济,2014,(11):14~18.
[3]刘玉成,童光荣.经济增长、人口、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及地区比较[J],经济经纬,2013,(2):23~27.
[4]吴晓俊.创业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
[5]魏晶晶.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Armington(2004),Employment Growth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 Cities,Regional Studies 38, pp.911~927.
[7]Folster,S.(2000),Do Entrepreneurs Create Jobs,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4,pp.137~148.
[8]Sims,C.A.(1980),Macroeconomicsand Reality,Econometrica 48,pp.1~48.
[9]Talmaciu,M.(2012),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ian Regional Economies throug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ocedia-Economics and Finance 3,pp.914~920.
F06
A
1006-169X(2017)03-0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