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文本意脉 寻得读写生成点

2017-04-14 21:56:12欧镇远
江西教育B 2017年3期
关键词:纳兰性故园首词

欧镇远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行文结构,都有一定的行文线索,都有一个突出的表达主题,我们把它称为文章的“文本意脉”。教学中,理清了文章的“文本意脉”,才能够正确地掌握文章的主旨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在征途中心系故园的心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本文以《长相思》一课教学为例,使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理清文本意脉,寻得读写亮点。

一、初读诗词,以注释理清文本意脉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表达自己乡愁的一首词,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对乡愁的导入以及不同人物对乡愁的描述,来帮助学生理解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并通过教材中的文章注释提升学生对词意的理解。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对照文本注释,说说纳兰性德的乡愁指的是什么,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阅读讨论《长相思》中的“更”为什么读平声?为什么在作者的诗句中会出现打更的声音,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听到打更的声音?打更声对这些人又意味着什么?对照注释,你对这首词有什么理解?

通过学生对照注释理解的文本内容,进一步感受到文本所表达的主旨与脉络,通过注释,了解文章中一些难懂词汇的含义。这种发现式的引导阅读能够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体会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场景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照文章的注释,也让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更拉近,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之情。

二、精读诗词,理解文本深层内涵

在学生自由阅读中,对这首词有了简单的印象与理解,明白了《长相思》是一首表达乡愁的词,但要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意脉,还需要教师通过不同问题进行引导教学,让学生通过深读课文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带着最初自由阅读的印象对照教材中的插图,并通过多媒体放置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入地阅读《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在对这句词的閱读中,我们发现作者写出了“身”,那么作者身在哪儿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通过学生的回答作者“身”在山海关关外,是通过文本注释看出来的;作者身在旅途中,因为作者经过了许多地方,文中写了“山一程,水一程”表示作者走了许多地方,一直都在路途中;从教材中的配图发现是一个军帐外景,说明作者现在在冰天雪地的军帐中。

……

在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作者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水,随着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教师为学生讲述这段话的真实含义,并与学生的回答相融合,得出了作者“身在征途”。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句中,有“心”这个词与上文中的“身”对应,那么深读课文,你能发现作者“心”在何处吗?学生回答“作者‘心在家乡,因为从‘故园无此声中写出了这里的声音与家乡不同,让作者感到寒冷。

……

在深读课文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逐字逐句中明白文本的主旨,作者的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并随着“身”与“心”的对比,学生在阅读时脑中对作者的征程能够具体化。作者利用对比的写法,直观地写出了“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感情,并让学生理解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对比的写法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更让这首词充满了阅读感。

三、关注写法,寻得读写生成点

这首词只有短短几句,却将作者矛盾、痛苦的思想感情都表达出来了,这离不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对比与重叠的写作手法。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怎样的写法呢?如,

生:上阕和下阕都用了“一”的写作手法,是一种重叠,从环境气候上渲染了作者孤寂的情怀,让作者描绘的征程更加漫长艰难。

生:上阕的“身”与下阕的“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升华了作者的感情,也通过短短的两个字就将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直观地表现出来了。

生:通过“榆关”与“故园”的空间对比,景物对比,我们更能够理解作者在征途中的无可奈何。

生:还有最后一句“故园无此声”,是塞外风雪与故园的虚实对比,写出了作者家乡的美好是在征途中远不可及的。

……

师:《长相思》之所以在我国文学中有种浓厚的文学色彩,与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密不可分,也就是在文章中使用的对比,同学们总结得非常正确。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将自身孤独、思念与期盼、痛苦的感情在短短的词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学会了这种对比的写法吗?你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或是文章中能不能想到还有类似的句子呢?

生: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师:同学们都找得非常对。那么,你能不能利用对比的手法自己写一写句子呢?想一想,写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生:南方的秋天白天很温暖,晚上却十分寒冷。

生:这条步行街白天很热闹,晚上却很安静。

生:我的胃口不好,吃饭的时候不能够狼吞虎咽,应该细嚼慢咽。

……

师:学生们都造得非常棒,也能够准确地使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再次理解一下文本的意脉,是否有新的理解呢?

我们让学生找到文章中的对比,通过一些简单的对比描述,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对比的手法特点,也能够对作者依据对比描写的乡愁印象深刻。通过学生查阅找到自己学过诗句,文章中的对比以及自己通过对比写法写出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创造性思维,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价值与生活态度目标完美实现,让学生感受到《长相思》中的读写生成点。

四、互文印证,读透文本透视词心

在了解了文章的意脉以及作者的写作特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维,并通过相同的乡愁类型的诗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长相思》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在这首词中有什么想要问一问作者的?如,

生: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去从军呢?

生:作者表达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不回去呢?

生:作者离开家乡多久了?

通过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对纳兰性德这位诗人进行简单的介绍,作者跟随着康熙进行告祭,离开了家乡。生活在关内的纳兰性德,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所以在征途中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思念之情。还可以让学生听一听离别的歌曲《长相思》,从歌曲中体会乡愁的感情。还有我们伟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也表达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到一些描绘思乡之情的诗句,加深对文本理解。

可见,理清文本意脉,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结构、文本主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理清、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寻找言语生成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纳兰性故园首词
和谐故园
追忆的故园
金秋(2023年20期)2024-01-19 02:39:26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关东学刊(2022年3期)2022-10-14 11:51:02
遥怜故园菊花开
神回复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12
宋高宗的眼力
点绛唇·咏风兰
真切自然:纳兰性德悼亡词风格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4期)2014-02-28 21: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