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第三中学(238300) 石 萌 ●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第三中学(238300) 石 萌 ●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改进与完善,对高中化学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应该尽量多的由教师演示转化成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的方式,而老师的任务只是帮助和引导,应当尽量多的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才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提高高中生的化学水平.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一直是化学教学中理论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求得化学解释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地运用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将围绕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验教学提出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通常教师都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给学生进行教材上一些新的化学名词和理论的解释;然后给学生进行相关实验的演示,让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然后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和实验原理,以此来验证教材上的理论总结;最后再由教师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的模式是完全由教师主导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起的作用相对来说显得较少,而且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且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关系中也是过分重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新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尤其是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教师更应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而教师应在旁边进行指导、协助和点拨.教师也应该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配合协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如在进行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首先第一步是让学生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然后让学生在试管中滴入一滴水,完成这个步骤之后马上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然后学生对发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接着就让学生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刚刚做实验反应出的溶液,将这些溶液在滴入准备好的装有少量水和酚酞试液的试管中,然后再对发生的化学反应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在上述两个步骤完成之后,教师就应该让每组做实验的同学针对刚刚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原因做相应的讨论,分析刚刚实验中出现的相关化学原理,通过小组的讨论和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实验结果,将这些结果在班上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逐步推出所学原理的理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归纳、分析和思考,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意识,同时加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由教师给学生进行实验的讲解和总结性的发言,就能对化学实验教学做一个较好的结尾,打造了一堂较为成功的化学实验课堂.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需要对教材有足够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并且要随时能够在化学教材中努力挖掘对学生有效的东西,找到其中蕴含的宝贵财富.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所提到的相关知识,而且要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究和发现,找到其中不足的地方并对其进行改进,使得化学实验教学更加完美,对学生起着更好的帮助作用.比如在进行氮气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关于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材中只给出来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就是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的方程,但是对这个方程式的来由并没有过多地解释和分析,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教师就可以做一个相关的实验进行阐释.首先准备一个试管,将试管中收集满二氧化氮,然后将装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呈倒立状放到水里,同时也打开塞口,接着等到液面停止上升的时候,教师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缓缓将试管向上之后再移走拇指.最后再将紫色石蕊试液加入到溶液中,就可以让学生观察现在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小组讨论.探讨为什么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通过这种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对化学方程式的牢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教材中化学方程式的来由和原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化学水平.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进行更多地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要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己进行实验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教给他们如何做题,告诉他们答案,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在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田园.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实践与探索.(教育).
[2]梁文博.新课标下化学教学方法的转变[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G632
B
1008-0333(2017)06-00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