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223400) 陈 永 ●
对课本中“思考与探索”的再思考、再探索
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223400) 陈 永 ●
将图1中面积为8×8=64的正方形裁剪成图中标出的四块几何图形,然后重新“拼接”成边长为5和13的“长方形”(如图2)它的面积为13×5=65.我们知道:图形面积是可以分割的,经过移动也是不变的.因此,上述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把这个正方形分割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这就出现了“64=65”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当然不可能.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背景:本题源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江苏科技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一)所给出的“思考与探索”题.直觉和实际的强烈反差,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论证,引领学生体验逻辑推理证明的必要性.
分析 在上述问题中,把一个正方形剪成几块后,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时,面积增加了1,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这样的:在图2中4块图形没有填满整个长方形,中间还留有一条狭缝,这条狭缝的面积正好是1,它与整个长方形的面积比的比值很小,拼时不易察觉(在图3中,我们故意把空隙部分画大了).因此我们才能错误地认为面积增加了1.
怎样知道图3中的长方形中间留着空隙呢?其实只要证明A、G、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即可.
方法一:利用勾股定理的知识解决
方法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解决
方法三: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
方法四:利用坐标法解决
建立如图4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0,5),G(8,2),C(13,0).
设AC的方程为:y=kx+b,
把A(0,5),C(13,0)代入得:
∴A、G、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
评价:(1)本题立意新颖,取材贴近学生实际,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2)通过探求多种解法,可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增强,智力得到开发.在寻求多种解法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防止乱碰,使问题的解决更有条理.
(3)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有后续教育的基础.因此本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也是很有价值的,即让学生初步具有解析法的意识.
3.链接中考
如图5,将正方形沿图中虚线(其中x<y)剪成①②③④四块图形,用这四块图形恰能拼成一个矩形(非正方形).
(1)画出拼成的矩形的简图;
分析 本题的背景是前面的课本中的课题学习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考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以及三点共线的本质属性的理解.
典型错误:(1)拼图错误.比较典型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图6-1、6-2、6-3必须满足x+y=y,由于x、y均不为0,显然不对;图6-4中的三角形较大直角边的长为x +y,从而出现直角边与斜边相等,显然也不对.
(2)不能把握拼图变换过程中“面积不变”这一特点,列不出含有x、y的等式.
解答:(1)如图7
说明:其它正确拼法可相应赋分.
(2)解法一:由拼图前后的面积相等得:[(x+y)+y]y =(x+y)2.
(1)选择一个好的课题是成功进行数学实验活动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好的课题应是学生感兴趣,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不是难题、怪题和偏题,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探索的问题,并且要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2)我们常常困惑于难以找到数学实验活动探究性学习的素材,其实课本就是我们向学生展开数学实验活动探究性学习的不竭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课本例习题为生长点,引领学生纵深思考,主动参与,对拓展学生思维水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观察、实验、猜想、论证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模式,它符合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在课标教学中,采取直觉加论证的模式,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测量、观察、剪拼等探索,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结论,但是不能替代演绎证明.结论是否正确还需通过演绎证明.
(5)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为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考命题的趋势将是“源自教材,但高于教材,题在书外,但根在书里”.因而在课堂解题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立足教材,回望教材,从教材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G632
B
1008-0333(2017)02-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