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版”的传统文化

2017-04-13 17:44:30罗梓琪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39期
关键词:珍品犀牛刺绣

罗梓琪

【例文展示】

《亲爱的安德烈》中曾言:“流行文化经过时间的筛子,泥沙被淘汰,金块被留下,留下的就被叫做经典与古典。”我想传统手工技术亦是如此,看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刺绣画,怎就甘心让它们从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沦为被市场化的明码标价的商品呢?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悲哀!

艺术珍品沦为商品岂能是时代进步之举?商品化的世界是冰冷的、千篇一律的,因为市场的需求,“艺术珍品”被复制、粘贴、出厂,大街小巷无处不有,人们也因此失去了欣赏的热情,换来的是随意的损坏、扔弃。作家王蒙曾被问到:“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国呢?”他直言:“一是我们喜欢唐诗宋词;二是我们喜欢中华料理。”是的,若因为时代的进步,剩下的只有网络流行语“有钱,任性”;剩下的只有印刷机排版出来的文字;剩下的只有永远收藏在博物馆的刺绣,那么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还能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流失的传统文化,宛如失去了翅膀的雄鹰,再无展翅高飞的那一天;宛如失去了方向的航船,飘荡无依,迷失在大海中;宛如失去了水源的旅人,干渴致死,再无力穿越大漠。(无论是单列的材料——王蒙的回答,还是后面一气呵成列举的三则材料,都较新颖,使文章一下子灵动了起来。)

慢节奏,慢生活,何乐而不为?木心曾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明清时期瓷器中有一珍宝——犀牛器,因其繁复细密的花纹饱受世人赞叹,但同样它的背后离不开极其繁瑣的工序。工匠要将土胚一层一层堆叠起来,用手捏出一排排的尖头,上色再削平,多次反复这个过程。仅一个成品,就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如此看来,工匠是不可有急功近利之心的,否则又有谁能耐得住寂寞的温火煎熬?与机器流水线上的成品相比,手工刺绣和犀牛器确实从容许多,可就因为这一份慢,闪烁千年!这是一个追求效率、速度、甚至是利润的时代,这同样是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食品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那为何我们不能停下来,慢慢地思考,思考什么该拾起,什么该放下,什么值得我们保留,什么又该被我们摒弃呢?(明清瓷器——犀牛器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词汇,作者却能够把它的创作工序一一道来,令阅卷老师惊叹,显示了考生良好的阅读功底。)

莫将传统文化拱手相让。《别总是韩国一“申遗”,我们才重视》一文无疑给广大国民当头一棒,文章提到韩国把中秋节“拿”去了,韩国把元宵节“拿”去了,看到别人申遗我们破口大骂,骂组织不合理,但反观当下,我们过洋节,喝着洋酒,装扮成洋人,似乎忘了自己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华夏子孙。黄金周期间,金华博物馆中,三分之一的游客是小朋友,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恰是由于一些家长的默许、支持而出现的。如此看来,这并非完全是韩国无理的行为,而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而也恰恰是韩国申遗,让我们重新重视中秋节,重视元宵节;难道我们对于刺绣文化的传承,同样需要韩国来唤醒么?(又是一则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颖材料。)

让我们敬畏刺绣,欣赏京剧;传承香云纱,发扬青花瓷。如果能够对传统工艺、传统艺术加以创新,使其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就不再是“限量版”!

真正的艺术品是比内涵,比意境,而并非像奥运会那样,比高,比快,比强。

点评

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尤其让阅卷老师称道的是本文选用的材料,都非常新颖贴切。或运用材料“为人先”,运用人们不熟悉的材料,此种材料一出现,就让老师叹服,因为它甚至给老师普及了一些人文知识;或新生事物为我用,运用新近发生的材料,显示出考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总之,事实胜于雄辩,有了新鲜的材料,作文就离高分不远了。

猜你喜欢
珍品犀牛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祖母的刺绣
四川文学(2021年4期)2021-07-22 07:11:48
小犀牛的梦
清新唯美的刺绣
暴脾气的犀牛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15
珍品阁
中华奇石(2017年7期)2017-09-18 16:55:44
珍品阁
中华奇石(2017年6期)2017-09-05 17:02:40
果实
中华奇石(2017年3期)2017-04-11 17:47:13
犀牛哥哥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