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
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融情入声
□张玮
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如何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架设好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融情入声,提高节目的温度、黏度和传播力?本文剖析了时下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阐明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把“以人民为中心”融情入声应该注意和规避哪些问题,才能达到创新新闻传播、强化舆论引导的目的。
民生节目主持人;以人民为中心;语言表达;融情入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宣传理念。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如何把“以人民为中心”融情入声?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观察思考,谈几点感悟。
(一)在工作取向上,缺乏对民生内涵和服务对象的足够了解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记协全体理事会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第四点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新闻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恪守职业道德,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播节目主持人当然也不例外。可是,我们有些广播节目编导和主持人,对中央决策、部署学习了解不够,对社会生活接触了解不多,对广大社会群众期盼、需求触摸体会不深,所办的民生节目常常陷入内容琐碎、报道肤浅、负面信息堆砌等窠臼。例如,一些广播民生节目为了博取听众注意,把视角放在了“星、腥、性、祸、闹”等命题上,动辄就是明星离婚、出轨,马路灾祸、医患纠纷等负面消息,把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混为一谈。而民生节目主持人又常常替代法官或政府职能部门说话,越俎代庖,不仅角色错位,而且语态语气和语境都偏离群众。既不能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又不能反映群众呼声,在新闻取向上目标模糊、靶向偏离。
(二)在业务能力上,缺乏深厚的语言素养和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广播节目主持人语言修养和个人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主持人不断地学习充电,积累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流畅的表达能力。民生节目是直接为人民大众生产、生活服务的,要注意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央视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关民生问题的报道,都基本上能唤起受众热烈的情绪,营造亲近的氛围。主持人尽管语言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语言都有不同的魅力。这种语言魅力不仅得益于他们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而且取决于他们具有不一般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应变能力。而我们城市广播媒体有不少年轻主持人受现代社会影响,滋长了浮躁心理,加上对我国敬语和谦辞知之甚少,在主持节目中动辄盲目使用不恰当、不得体的过头赞誉和网络流行语,千人一腔,废话连篇,这无疑会影响节目的传播力。
(三)在声音形象的塑造上,缺乏对不同节目准确的情感表达
民生节目内容内涵丰富,不同内容就要用不同的语境来表达情感。例如,对应对人口老龄化所涉及的报道:有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养老事业的利好消息;有宣传报道各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民营公助养老等不同典型的;也有抨击多子女推横车不承担赡养义务的。不同内容需要不同的语言情感表达,共性的方面就是要口语化,要更加贴近受众、贴近老人、贴近应用;差异化表达就是根据内容有的倾注关爱、有的倾注劝导、有的关注提醒。与老人互动交流时更要注意倾听、保护老人隐私。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我们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认真学习,感情要真一些,话语要甜一些,语速要慢一些,像对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样对待老人。
(一)要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永不停息地践行“走转改”活动
首先,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把“人民”二字牢牢记在心中,落实到新闻报道的各个方面;其次,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和历练,解决好语言规范、不滥用网络流行语等基本功方面的问题;再次,要在实践中多践行“走转改”活动,做到真诚发声、真情发声,真心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也是一门艺术,所以强化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的业务素养、强化声音感染力和个人声音形象,锤炼自己的信息驾驭能力和及时反映、临场发挥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主持人都要确立学无止境的理念,牢记主持人的个人语言风格和品性表现不是伪装出来的,真诚、感人的氛围也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自然情感的流露。只有怀着一颗赤诚为民的真心不断到实践中去历练,其声音形象和魅力才能永远留存在广大听众的脑海里。
(二)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注意主持人的语言要“平民化”而不“庸俗化”
在与各类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方言区域的受众互动交流中,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要创设有利于情感表达的语言感召力,“平民化”风格非常关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桥梁”,为了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切不可颐指气使,把自己当作“法官”和“裁判”,也不能滔滔不绝、主题先行,像“导演”“导师”一样“高台教诲”。而要在口语运用、情感交流中站在听众的角度与被采访、沟通对象平等交流。在交流中进行善意引导,循循善诱。但也要防止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缺乏主见、附庸随和,出现导向失误和正能量不足的偏差。如果在互动和交流中遇到个别受众大哭大笑和牵扯到不健康的话题,主持人要适时调控,不能被采访、交流对象的感染而变得庸俗化。例如,时下电信诈骗案件频发,有些受众被骗后会请媒体帮助。在交流互动中有些气愤的受众会大哭大骂、埋怨政府和监管职能部门不作为、不设防。主持人就不能他骂你也骂,他哭你也流泪变腔,使节目变得粗鄙、庸俗,而要耐心地劝导,告诉受众《国家网络安全法》已经出台,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都在全力打击网络电信诈骗。还要在交流互动中告诫受骗受众,今后应怎么识别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诈骗。
(三)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人生经验,在主持节目时要“自然、轻松”而不“随意轻薄”
民生节目主持人要把受众当成朋友一样聊天,当成亲人一样心心相印,但分寸拿捏却是一门学问,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身的人生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需要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多体会、多总结、多思考。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能做到自然、轻松地把个人情感充分融入到所主持的节目中去。江苏卫视主持人孟非有句话在业内很受同行赞同,他说:“可以轻松但不轻薄,万事把握一个度,在本色和原则间平衡。”如果主持人在线直播和采访互动时,语言平淡,表情紧张、呆板,或者随意轻薄,无意间蹦出“口头禅”和不规范、过于新潮戏谑的网络流行语,会让受众感到你不是结结巴巴不利落,就是油嘴滑舌不地道、不真诚,也就会无法适应节目,更无法适应受众的需求。所以,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一定要注意分寸感的把握,切不可把随意当成自然,把轻薄当成轻松。
(四)要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注意有“个性特点”而不“标新立异”
在媒体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许多平面报纸媒体也可听了,网络媒体可听可视、声像画兼备的能力更强更生动活泼。这时的广播媒体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仗个性化魅力。央视《中国文艺》栏目近日在“向经典致敬”中采访报道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的经典创作。田连元在中国首创评书上广播、评书上电视、评书进高校、评书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演出,并被国外大学聘为客串教授。一个连小学毕业文凭都没有的曲艺表演艺术家被国外大学聘为教授,固然有中国文艺的博大精深和田连元卓尔不凡的技艺,他极具魅力、独具特色的个人语言风格,也是赢得国内外听众一致好评的重要因素。央视老牌名嘴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倪萍主持的《等着我》,人们不看电视就是闭上眼睛听也是一种很美的艺术享受。这就是个性化风格的魅力,就是个人气质、个人修养、学术才华、专业水准的积淀。但个性把握不当就容易走向过于标新立异、不伦不类的边缘地带。现在有些广播民生节目主持人为了替民发声,常常在节目中进行“媒体审判”,动辄以“媒体曝光”“媒体申诉”恫吓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也有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故意卖萌,与交流、采访对象攀同乡、扯旧缘,让听众觉得不是滋味,这种“标新立异”显然是不可取的。只有在不断为民服务中把握节奏、把握受众、把握自己的特长,才能创树独特的个性风格。
(作者为盐城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副主任、电视新闻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