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彩 吴琼
(河南农大春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许昌 461000)
桑萎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刘金彩 吴琼
(河南农大春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许昌 461000)
桑树萎缩病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病害,分布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河北、黑龙江等省。此病近年来日渐增多,尤其江浙江界的太湖地区,每年发病率一般为5%~15%,重病区达30%以上,很多病株数年后即枯死。
桑萎缩病从症状上可分为花叶型、萎缩型、黄化型三种。据初步研究认为,萎缩型和黄化型是病毒和类菌质体协同作用引起的病害,而花叶型萎缩病则可能仅是一种单纯的病毒性病害。
2.1 花叶型萎缩病。叶脉间出现淡绿至黄绿色大小不一的斑块,叶脉附近仍为绿色,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常向上卷缩,叶背的叶脉常有小瘤状和棘状突起,发病严重时更为显著,细脉变褐。夏秋季同一病枝上的叶片,受气温的影响,常有表现症状和不表现症状的间歇现象。病株易遭受冻害。
2.2 萎缩型萎缩病。发病后病叶逐渐缩小,叶片皱缩,叶色由稍带黄色渐变为黄色,叶质硬脆,裂叶品种的叶片变为圆叶,枝条细短,节间变密,叶序紊乱,侧枝细长,春芽早发,被叶早落。严重时病叶显著缩小但不皱缩,叶色黄化,枝条细短,细根发霉。2.3黄化型萎缩病。病叶显著黄而小,叶质粗糙,病叶向反面卷缩,叶序紊乱。发病初时常出现上部叶片小,下部叶片大,形如塔状。发病严重时,病树一经夏伐,叶小如猫耳朵,腋芽秋发,侧枝多而细短,簇生成团,似绣球花。病株不生桑果,细根变褐萎缩,2~3年内枯死。
三种萎缩病都可通过嫁接传染。萎缩型和黄化型萎缩病也可通过媒介昆虫如菱纹叶蝉和拟菱纹叶蝉传播。在地下水位高、偏施氮肥时都易感病。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桑树品种、采伐等关系密切。黄化型发病的最适温度在30℃以上,20℃以下转为隐症,发病期在6~10月,7~9月为盛发期;花叶型25℃以下适宜发病,30℃以上转为隐症,春季及初夏多发生,桐乡青、白条桑和剑持等品种较易感染此病。萎缩型和黄化型多发生在夏秋季,夏伐后随气温上升,症状急剧表现,夏伐过迟,秋叶采摘过度时为害更重;一般火桑、红顶桑、嵊县青等品种极易感染萎缩型萎缩病,红皮大种、荷叶白等品种极易感染黄化型萎缩病。
4.1 加强检疫,防止病区桑苗和接穗向无病地区调运。如不得不采用病区少量接穗时,则应在前1年症状明显时对母本桑园逐株检查标记,在病株上绝对不能剪取接穗,对其他外表健壮的接穗应在55℃温汤中浸10 min,或用55℃的0.1%硫代硫酸钠溶液浸渍10 min。
4.2 选栽抗病品种。抗花叶型萎缩病能力较强的有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湖桑197等;抗萎缩型较强的有桐乡青、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湖桑197;抗黄化型萎缩病能力强的有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9、育2号等。各地可因地制宜的选种。
4.3 发现病株及时挖除,以杜绝病原,防止蔓延。积极用药杀灭媒介昆虫。加强桑园管理,合理施肥,并注意有机质肥料和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施用。低湿桑园要注意开沟排水,适时夏伐,秋叶适当留养,一半每次秋蚕后应保留上部1/3的叶片,晚秋蚕后应保留7~8片顶叶,防止采摘过度。对发病较轻的萎缩型病株,采用春伐复壮,可减轻病害。
4.4 药剂防治。盐酸土霉素对黄化型和湖桑中的萎缩型萎缩病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部分病株经一定时间仍会复发。以每毫升含1万~2万单位的土霉素药液,于4~10月间,加压注射至病桑树中。一般用药量为20~40 ml。也可以用每毫升含1 000~2 000单位的土霉素药液在栽植前浸根3 min,这对黄化型萎缩病有较好的疗效。据试验,用100单位硫脲嘧啶药液在夏伐前进行喷雾,对萎缩型萎缩病也有疗效。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桑树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
[2]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3]张素敏,刘春雨,徐少锋等.园林植物病害发生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4]伊建平,贺杰,单长卷等.常见植物病害防治原理与诊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
[5]陈延熙.植物病害的发生和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