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04-12 18:06:36刘丽娅
魅力中国 2016年47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有效性

刘丽娅

摘要:历史学科作为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学科之一,不断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个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对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本文从五个方面简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有效性

当前,在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各国对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逐步深入。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如何使初中历史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寻求初中课堂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中点阐述的话题。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运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参与思考。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之前,需做好组内教研,探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要为学生预设活动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加强自身历史能力的培养。教师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完善自己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认知水平,设置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思考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握、分析、归纳以及总结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学生在思考中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继续深入思维,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设计和三维教学目标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紧紧围绕中国人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探索现代化道路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这一专题深入思考,能够将本单元的历史事件、重点难点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深入探究,完成教学任务。

三、创设历史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人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

1.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对初中生来讲主要指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对于国家意识来说,这两者重要性就正像是自行车的两个车轮,鸟的两对翅膀,缺一不可,二者都是国家意识的核心。国家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于国内而言,能够妥善处理好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并且在双方之间产生冲突之时,强调以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要注意全局的利益问题和观念;在对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要以國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作为最高的标准,不能做出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事情,必须以热爱祖国为荣,将危害祖国的行为视为可耻。

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往往与人们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并受其制约。法律意识结构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等。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张家华、张积家指出“责任感是我们生存中作为社会角色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初中学生才能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公民。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公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生产秩序的基本准则规范。如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勤劳俭朴等等。遵守公德是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之一,是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发展经济而损坏环境恶性事件屡见不鲜,致使雾霾天气频发,已经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逐渐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国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应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付诸于行动,并且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国利民利己。

五、学史致用,重铸人格

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历史的记忆是认识、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全人类之间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上的善与恶时刻都影响着我们,而我们的现状也将在未来影响我们的后代。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当前,塑造人格国格的任务刻不容缓,历史作为社会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历史上众多的光辉典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马克思花了四十年写下了《资本论》;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等等无不激励着学生确立、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观,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总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从全局出发,着眼未来,全方位打造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教学得到长足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月仙.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品质[J].山西教育(教学),2011年01期.

[2]张作战.实施适应性教学确保学生主体地位[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1期.

[3]周光昶.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培养及对策研究[J].中学生导报.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8:20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9:27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3:16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