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剑峰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程度(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校本课程的成败。在校本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观点,即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唯一开发者。这种认识过分强调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也可以成为校本资源的开发者。
关键词:学生资源;课程资源;历史校本
一、提出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校本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一个误区:即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唯一开发者。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的作用,而却忽视了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也可以成为校本资源的开发者。
学生资源即学生本身或后天培养后所具有的条件。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发现和挖掘学生本身的资源,使学生资源得以激活,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参与、敢于创造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以我校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例谈谈如何挖崛学生资源。
二、学生课程资源的生成途径
如何认识和发现学生资源呢?实践告诉我们,如下几个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存在于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1.个体资源。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作为教学过程的个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个体而言便是一种资源。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一种学习的本性,拥有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和求知欲,如果我们能成功的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就能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2.群体资源。
学生更是一个互相撞击产生火化的群体资源。在群体的合作中,一个学生的思想,思维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又是一种鲜活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个体间的相互合作、互相影响、相互激发,使知识加以巩固并深化。
3.社会资源。
众所周知,学生群体的后面还联系着一个庞大的资源——社会资源。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于社区,需要从社区获得文化、人力及物质环境等方面的滋养。来自他们的家中的生活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經验,来自他们与其他学生的交往、活动方式。这些经验与经历,无疑都是学生的宝贵资源。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的实践
(一)历史课本剧的创新者。
历史课本剧,顾名思义,即以历史课本内容为依据,以教室为舞台,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化作具体人物活动的话剧。它能使学生在亲自体验历史的过程中消除对历史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更深刻的了解历史更准确的评价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那种强烈的情感刺激,巨大的心灵震撼将使学生难以忘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将被充分调动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中,可供学生表演的内容有很多。
案例:历史课本剧《文成公主入西藏》、《赵氏孤儿》。
《文成公主入西藏》:这是是多年以来为人们广为传颂的佳话,文成公主(黄彩云饰演)以及松赞干布(倪云雁饰演)的表演为我们再现了历史情景,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小人物,小人物拥有的可不只是小精神,小太监(由蔡露、陈伟饰演)的表演更是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氏孤儿》:表演不仅规模宏大,且形象地还原了历史真实情况,开篇即是由陈磊同学所制作的动画大片《赵氏孤儿》的历史简介,深为同学和老师们的称赞。故事讲述了春秋时代,晋成公死后,儿子景公继位。大夫屠岸贾原是晋灵公的庞臣,一贯助纣为虐,对赵氏早就恨之入骨,景公就把赵朔(宋良饰演)一族全部杀死。赵朔的妻子(李丽饰演)因系公主身份,幸免于死。她回到王宫,生下遗腹子。屠岸贾(陈磊饰演)听说后,到宫中搜索,想斩草除根。在这危难之时,赵氏的两个门客公孙杵臼(李杰饰演)和程婴(陈栋饰演)决心把赵氏孤儿救出来。整部戏荡气回肠,演员表演充满激情。
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精致的道具,也没有绚丽的舞台。但是同学们仍情致高昂地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纷呈的历史剧。
历史剧的排演工作是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业生活之余抽空进行的,从小组分工、剧本选择、演员定位、台词背诵、情节演绎,整个准备工作约进行了一个月的时间。从现场表演来看,演员们非常具有表演的天赋,有些剧目同学们还制作了非常精美的背景切换和音乐,为了表演的需要,同学们还自制了道具。观众们在观看历史剧表演过程中,随着演员的表演亦悲亦喜,有时感觉不像是在看表演,而是真似走进了历史之中。历史剧的拓宽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深了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增进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对同学们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历史情景剧,是学生群体合作的产物。通过学生的群体合作,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才华,是对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制作成光盘后可以永久保留,也可以作为以后校本教材的重要素材。
(二)社区资源的挖掘者。
社区优势是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的外围补给。但在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中,研究者们将更多的目光落在了教师身上,认为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事实上,如果教师指导得法、得当,学生在这方面的调查可能更有发言权。因为社区资源是比较接近学生的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家庭史、社区史、当地的文物古迹、当地能说会道的长者等等。高中阶段学生在社区活动时间相对较少,但因从小在社区长大,感情深切,因此社区资源比较富有亲和力。社区资源所具有的地方特色和优势,是校本化开发的又一依据,属于外围补给,是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
我校曾组织了一次以“关注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为内容的历史主题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全程关注。最后在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的基础上,罗列了许多“关注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为主题的内容。(见附件1)
附件1: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其利用选题参考
【社区资源】
(一)历史人物类。
历代与余杭有关的文化名人。文学有:章太炎、罗邺、苏轼、沈谦、孙士毅等。科学
有:沈括、杨辉等。艺术有:褚遂良、吴昌硕、姚虞琴等。
(二)历史遗址:良渚文化、窑山文化等。
(三)历史文化。
(1)古镇文化:临平的山和湖、塘栖的桥、余杭的小巷、瓶窑的陶瓷等。
(2)宗教文化:以径山寺为代表的佛教、以洞霄宫为代表的道教、以南山普宁寺为代表的白云宗等。
(3)特色文化:径山的茶、超山的梅、百丈的竹(中桥的苦竹)等。
(4)特产文化:临平的甘蔗、塘栖的枇杷、大观山的桃子、瓶窑的密梨、超山的青梅等,或临平的红烧羊肉、余杭的白切羊肉、塘栖板鸭等。
(5)山水文化:以径山、超山、运河和苕溪等为代表。
(6)民间文化:“杨案”、滚灯、划龙舟、吃咸茶、婚丧文化等。
(7)旅游文化:以超山、东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江南第一漂”——双溪漂流、山沟沟等为代表。
(8)弱势群体文化:擦鞋女、三轮车夫等。
【家庭历史的变迁】
1、家庭人物:人物经历、工作的变换、女性地位变化。
2、家庭住房:住房的变化、购房的变化、家装的变化。
3、重大仪式:婚嫁的礼仪、祭祖仪式。
4、家庭格式: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阳台的变化。
5、家用器具:餐桌、沙发、床、马桶、烹饪用具、电器(电视、电脑)的变化。
6、家庭结构:由大家庭到小家庭的变化。
7、服饰的变迁
8、家庭文化:谈话主题的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话语主题反映社会关注面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电视欣赏节目的变化(国产——国际,传统节目到竞技选拔类节目)等等。
9、家庭敏感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就医问题、家庭保姆问题等等。
利用地区历史资源拓展了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和直接经验,立足历史课堂教学,把历史教学任务与学校所处地区的丰富历史资源结合起来,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以学生的主動参与为基础,以学生所处地区丰富广博的历史素材为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历史的调查、研究,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本次活动中,笔者也深深休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相信学生、只要给他们一点火光,他们就能为你燃起熊熊的大火。
(三)学生小论文写作。
学生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和教师指导中积累的大量的资料,促进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如果能把这些资料加以整理,写成文章,不就是一篇很好的研究性小论文吗。
于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将自己的资料进行一番整理,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研究性小论文的写作。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在学生们的努力下,一篇篇美文就在学生的笔尖诞生了。因篇幅有限,在此仅列出一部分优秀的研究性小论文题目。
当然,在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督促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学生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活动的进度和过程中困难的解惑、探究过程中有否偏离的情况等等。
四、结束语
通过开展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中历史教学向着生活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带着明显的地域性并把地域性的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校本资源的开发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材料,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历史资源的开发,激发了学生热爱自己生活、学习的校园,同时也让学生再次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搜集材料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学生不在被局限在课堂上、书本里,学生走出学校、课堂、书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科学、走近生活,将书本知识综合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学会观察、收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这一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三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综合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探索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一是如何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的困难的矛盾。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问题。
二是如何处理好既能使学生人人参与探究,又能切实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的矛盾。
在探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于学生能力的局限性,有的来自于学生性格方面的不成熟,也有来自外界环境的阻力,此时,教师如何去引导他们,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分析指导时,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嫌麻烦减少学生的活动,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努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等。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著 《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2]崔允漷著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3]杨平 周广强著 《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