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辨中走向丰盈

2017-04-12 16:14:32葛燕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白骨精孙悟空素养

葛燕芳

摘要: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不可或缺。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思考,发展思辨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萌芽,教师则应当给予适当的评价、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思辨、感悟、理解,在思辨中细心揣摩,打开文本密码,增长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B-0108-03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不可小觑。就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告诉”“学生倾听”的现象逐步改观,但是学生在课堂上仍习惯于被动地思考“老师要我回答什么”,缺乏主动探究、不断思辨的能力。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弱化严重阻碍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辨因素,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小学生知识面窄,看问题存在着观点片面、思维浅薄、逻辑性不强的特点,缺乏最基本的思辨意识。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怎样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学生隐性和显性的思辨智慧得以精彩演绎呢?

一、让思辨有源:丰厚教师知识储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知识素养与学生的思辨行为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自身知识素养丰厚的教师,其课堂往往更加开放,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语文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促使自己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多角度解读教材和诠释文本,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以理性的视角剖析自己的教学和行为,充分运用自身的语文教学智慧,带领儿童触摸语文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宇宙知识;《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宗教、历史领域的相关知识;讲授《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教师又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了解相关的世界名曲,并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只有教师有了丰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思考,发展思辨能力。

二、让思辨有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课堂是解决问题的阵地,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当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他们就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则应当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小心呵护学生刚刚思考的萌芽,尤其是学生的求异思维,更要予以保护和激励。

教学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时,学生非常兴奋,聊起《西游记》中的故事个个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学生们把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描述得淋漓尽致。“那么回到课文中来,读着课题,读着课文,你们有什么想要与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吗?”此问一出,热闹非凡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轻声说:“我想知道孙悟空那么厉害,有着一双火眼金睛,能够七十二番变化,一个筋斗云就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他还要三打白骨精,而不是一下就打死了白骨精呢?是不是孙悟空打不过白骨精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又沸腾起来。有的学生说,师父唐僧慈悲为怀,孙悟空不敢在师父面前造次,怕被念紧箍咒;有的说,白骨精诡计多端,故意使计在唐僧师徒间挑拨离间,好让阴谋得逞;有的学生说孙悟空是想着师父的教诲不可乱伤性命,悟空想让唐僧看看白骨精的真面目……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诸多思考。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白骨精的雕虫小技在齐天大圣孙悟空看来根本不值一提,但是作者为了说明唐僧师徒取经路途的艰难,就让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把故事情节写得这么曲折,是想吸引我们读者。”此时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你不仅看到了故事的表面,更能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都看出来了,看来你平时没少在阅读上花功夫,正因为有了知识的积累,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啊!”由此引导学生课后要积极主动地去读一些课外书籍。紧接着又问:那么小说《西游记》中还有类似的故事吗?学生几乎脱口就能说出,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我随即进行延伸:“你们知道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中含有“三”的故事吗?”“桃园三结义、诸葛亮三气周瑜、刘备三顾茅庐、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学生又说出了很多。

在课堂中教师摒弃权威意识,自觉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学生质疑思辨,使学生不仅对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又进行了我国四大名著的阅读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三、让思辨有义: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辨

没有对比,就无法体会语言的精准,教学中教師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思辨,感悟、理解、掌握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中出现了多处这样的话语:“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这句话中的“许多”“多”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把这两个词去掉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大屏幕上出现两个句子,一个含有“许多”“多”,一个把“许多”“多”去掉了,同座之间对比读,学生一读发现问题的答案了:维也纳会有很多街道、公园等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但不是所有的街道、公园、礼堂、剧院和会议大厅都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还有一部分没有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如果去掉了“许多”和“多”,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为了表达更准确,要用“许多”和“多”加以限制,使句子的意思更符合实际。课文还有类似的句子,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中“几乎”一词能不能去掉?如“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了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这一句中“大部分”一词能不能去掉?在一次次的思辨对比中,学生终于明白这些词用在句子中是为了使表达更精准,知道今后在自己的习作中也要注意用词的精准恰当。

四、让思辨有质: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揣摩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的活动,去填补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在五年级下册《水》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句子中“倾注”含有大量液体向下灌流的意思,速度是快的,而这里却又用了“缓缓”一词。既然是缓缓就谈不上倾注,既然是倾注就谈不上缓缓,“倾注”和“缓缓”在这里相矛盾吗?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发现这两个词放在一个短语中并不矛盾。这个情景是发生在作者马朝虎出生的那个极度缺水的村庄,“缓缓”一词是母亲为我们浇水解渴时慢慢的动作,而“倾注”是水浇在四兄弟身上时的感觉,正因为太缺水,所以母亲非常珍视水,才缓缓地倒,生怕浪费一滴水,同样也正因为太缺水,渴望水,所以在作者看来,一勺水的浇灌也如瀑布一样倾注了。从“缓缓地倾注下来”可以看出事实上一勺水很少,可对孩子们来说这一点点水已经足够让他感受到有水的快乐了,同时这水也倾注了母亲对我们的爱,更见对水的珍爱,从而更加体会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因此,当文本遭遇到特殊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机智地引导学生进行言语的思辨,在思辨中细心揣摩,打开文本密码,增长语文能力。

轻松愉快的课堂能够促进思辨行为的发生,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单纯的课堂管理,而是要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心灵的沟通,带领学生在思辨中追寻文本的独特之美,丰盈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白骨精孙悟空素养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趣味(语文)(2020年5期)2020-11-16 01:34:58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