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运贵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检视
陈运贵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个需要深入推进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厘清的理论问题。只有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以及实现路径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定位 路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热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已经成为高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各高校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火如荼。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轰轰烈烈的活动背后,存在一定程度上表面化倾向,创业教育的功利色彩较浓,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从基本概念出发,进一步厘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理路。
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中,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概念本身还缺乏深入了解,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高度模糊性的概念”[1]。其实,“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此之前已经有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概念存在并得到广泛运用。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业”就是开创新事业,是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的体现。人们通常把创业理解为创建一家企业,事实上,具有创业精神与技能至关重要,创业的本质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而对机会的追寻,是将不同的资源组合并创造价值的过程。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概念而言,追根求源,最初发源于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不仅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而且积极鼓励师生创业,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了创业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2]
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第一次在官方正式文件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概念[3]。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再次使用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4]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的理解,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加上创业教育,是二者的集合;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要重点强调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关系不大;还有人认为,在“创业”前面加上“创新”二字,其实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性,意在强调以创新成果去创业,如此等等。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当属曹胜利和雷家骕的看法,他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5]
在逻辑的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是基于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这个理念而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涵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但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战略旗帜下实现了高度统一,既彰显了国家战略,又表达了社会需求;既突出了本质规定,又明确了价值取向,成为新时期科学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
当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了“创业教育”上,而偏离了教育的主旨,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失之用心,乏于用力,学生自发性的摸索多数出于生存和逐利的本能,其结果是收效甚微。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自主创业大学生比例为2.3%,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25%)。实践表明,“创业”不是教出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使人人都成为创业者吗?当然不是。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认为:“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就如同教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一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梵高,但是我们却可以教给他色彩、构图等成为艺术家必备的技能。同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布朗森,但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需的技能、创造力等却能通过创业教育而得到提升。”[6]
应该看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积极回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一种新姿态,也是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我们需要审慎地追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其落脚点应落脚在“教育”上,落脚在立德树人上,而不能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为终极目标。从作用维度上看,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一个抓手,根据时代的新变化、新趋势做出新的设计,改革创新和拓展人才培养体系。从目标维度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不是简单地看培养了多少企业家,而是看能否实现学生的创造愿望,满足他的一种兴趣、一种好奇。从保障维度上看,要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加大实践教育力度,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配合弹性学制改革,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选择和生涯设计空间。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创业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的,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学生学的是何种专业,也无论他们是否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激情就会明显增强和提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那么,面向全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足问题而提出的重要举措,更是对高等教育事业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特质的进一步凸显。因此,以创新为内核、以育人为导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不能将其狭隘地理解为只是针对少数有志于创业学生的单独“处方”,而应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任务。对于高校而言,不能简单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看成一种为了促进就业的应景之举、一种局限于科技创新的教育活动、一种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志趣学生的技能引导,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7]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为避免陷入职业主义的功利化陷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超出非本真教育所加之于己身的种种桎梏,直面真正的教育精神,执着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限于培养学生去开公司、办企业,而是重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至于是否真正创业,是学生自身禀赋和自主选择的结果,但高校要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以所学科学文化知识为前提指导,建立创新创业价值观,开发出更多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独立性的新思路新见解新模式。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精神、发散思维等创新思路,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可以如鱼得水、另辟蹊径。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它要求大学生有敢于开拓、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的精神。同时要求大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把握创新时代的新机会、迎接就业形势的新挑战,以创业意识对待工作,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而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只为了物质利益而创业。
为了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直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国际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斯蒂文就曾说过,创新创业就是在不拘泥于资源约束的前提下把握机会,整合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培养双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从教育、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8]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需要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起校校、校地、校企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仅就教育内部而言,需要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高校要担当主体责任,而且要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主渠道,贯穿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之中。我们需要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分工,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而不能将其局限在高校甚至仅作为高校毕业生的岗前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课程。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科学衔接,缺少启蒙教育的基础和准备,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得不补上本应该在中小学缺失的启蒙课程。相对于美国从小学就开始的全民创业教育,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是在巨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下快速启动的。[9]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是当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主体,要增强服务国家的意识,主动把握住社会需求,服务好国家需要,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中体现价值追求。因此,高校一方面要以开放、积极、主动的姿态着力推进与政府、社会、企业协同育人,努力形成多方合作、交叉培养的育人机制。另一方面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重新调整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提升、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等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就高校内部而言,高校不仅需要调整学科设置,开放专业之间的边界和壁垒,使得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走学科融合、专业动态协调的路子;而且需要引导学生把创新创业建立在自己专业发展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要知道,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学科课程,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活动课程,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还应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我们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既解决当下人才培养中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又在学生心中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真正把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与培育国家创新体系的未来生力军的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1]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9(10):7-8.
[2]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8-120.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105/xxgk_120174.html,2010-05-04.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
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04.
[5]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54.
[6]刘宝存.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N].人民日报,2015-12-15.
[7]郑晓静.创新创业教育须做到“四个面向”[N].人民日报,2015-10-28.
[8]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69.
[9]赵准胜,董鲁皖龙.中国教育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走偏了吗?——对话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占仁[N].中国教育报,2016-09-13.
G647
A
1007-9106(2017)011-0166-04
* 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15jyxm2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运贵,皖西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