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萍
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王晓萍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对脑卒中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卒中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已确诊脑卒中病人共8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BNP、CRP、NSE水平降低(P>0.05),且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对脑卒中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卒中的预防疗效好安全性高,推测其机制与血清BNP、CRP、NSE水平的降低有关。
脑卒中;达比加群酯;丹红注射液
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1],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及脑组织损伤的脑血管疾病[2]。头痛、眩晕、突发性视力及意识障碍、一侧肢体麻木等症的出现提示脑卒中的发生,而脑水肿、脑组织肿胀的出现,加重病人脑损伤[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生率的不断增加、中风的二次发作以及瘫痪等症的频繁出现使脑卒中成为世界范围内威胁病人生命的第二大疾病[4]。保持氧供充足,迅速调整血压、血糖,降低颅内压,恢复血液循环通畅,控制感染,进行抗凝治疗、预防及治疗消化道出血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步骤。丹红注射液是由丹参、红花提取液配制而成,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扩张血管、缓解痉挛等作用明显[5],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临床纠正血液循环障碍,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达比加群酯作为临床最新型的经胃肠吸收的非肽类直接凝血酶抑制剂[6],其对血栓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与凝血酶的纤维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形成来实现的。本研究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血清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在治疗及预防脑卒中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入住我院的符合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的脑卒中病人共84例。所有病人发病6 h以内,脑功能损害持续1 h及以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糖尿病、心脏病、肝肾功能异常、合并出血史及凝血功能异常病人除外,严重心血管系统病人,近期接受外科手术及肝素抗凝治疗病人不列入此次研究对象范围,病人及家属自主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年龄(66.37±3.21)岁,治疗组年龄(67.14±3.86)岁。两组病人年龄、血糖、血压、发病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次研究获得批准,并在我市伦理委员会的追踪监督下完成。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给与急性脑卒中一般治疗,根据病人自身情况,进行血糖及血压水平的控制,同时给予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理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4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注册证号J20130064)每次0.15 g,每日2次口服。两组病人均以1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1 NIHSS评分、Bathel指数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7 d、14 d根据NIHSS量表评定神经缺失状况,治疗结束后90 d的Bathel指数评定情况,判定两组病人治疗的临床疗效。
1.3.2 血清BNP、CRP、NSE水平的测定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治疗前与治疗后清晨08:00~09:00空腹臂静脉采血5 mL。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测定BNP,金标定量法测定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NSE。
1.3.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追踪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内颅内出血、脑疝、脑心综合征、肾衰竭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及死亡出现情况,对比两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两组治疗的安全性。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后90 d两组病人改良Barther指数为依据,综合评定治疗效果。基本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清水平接近正常,NIHSS评分减少超过91%以上,改良Barthel指数不少于75分;显效:临床症状及血清水平改善明显,NIHSS评分减少超过46%以上,改良Barthe指数不少于60分;有效:临床症及血清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改善,NIHSS评分减少超过18%,且低于45%,改良Barthel指数大于40分;无效:临床症状及血清水平无明显改善或恶化,NIHSS评分在治疗前的83%及以上,改良Barthel指数不超过40分。
2.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病人血清BNP、CRP、NSE水平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BNP、CRP、NSE水平降低(P<0.05),且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NP、CRP、NSE比较(±s)
2.3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发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7],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脑出血、脑栓塞及颅内占位的发生是造成脑卒中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8]。研究表明:短时间内重建脑组织血液供应,抑制血液凝固、恢复神经细胞活性,实现脑组织损伤的可逆性,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手段[9]。丹红注射液具有较好的抗凝抑栓作用,其应用使纤溶酶原活性增加,促进纤溶酶的大量形成,阻碍血栓的形成[10]。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前体抗凝药[11],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为机体提供有效、可预测的、稳定的抗凝效果,抑制游离凝血酶,阻碍血小板聚集来实现的。同时,达比加群酯的应用能减少药物相互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研究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证实达比加群酯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具有见效快、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的优势。
血清BNP是一种由心室心肌细胞合成分泌的血管活性多肽[12],具有利钠利尿扩血管等作用,急性脑卒中发作时血清BNP水平异常增高。CRP则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蛋白,脑组织缺血、缺氧均可导致CRP的异常增高[13]。急性脑卒中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缺血缺氧或出血可导致神经细胞内特异性可溶性蛋白质NSE穿过受损的血脑屏障,使血清NSE水平升高[14]。研究表明,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可降低血清BNP、CRP、NSE水平,有效治疗急性脑卒中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血清异常[15]。本次研究发现,治疗时降低病人血清BNP、CRP、NSE水平,可提升病人治愈率(P<0.05)。证实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能有效改善血清异常,提高治疗成功率。
本试验对84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血清BNP、CRP、NSE变化水平、临床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因素检测分析,证明达比加群酯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在脑组织缺血缺氧,恢复神经细胞活性,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取得显著疗效。关于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血清BNP、CRP、NSE水平的影响需要循证医学进一步证实。
[1] 朱元群,阮海邻,杨春旭.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预警评分及其预后的评价[J].广东医学,2011,32(10):1278-1280.
[2] 丁蕾,史宇颖,耿桂灵. 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7):134-367.
[3] 王晶,张培,王怡萌,等.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分类及机制[J].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3,15(3):180-182.
[4] 曲艳吉,卓琳,詹思延. 中国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流行病学特征的系统评价[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 (12): 1294-1301.
[5] 赵涛,赵步长,伍海勤,等. 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5,13(24):104-105.
[6] 张媛. 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J].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4,2(3):47-49.
[7] 胡洁蔓,杜吉利,杨蕊,等. 脑卒中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95(33):573-577.
[8] 王娟,蔡文智,王静新,等. 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5,14(9):643-378.
[9] 泽华,王烈泉,黄楷彬.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106例临床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 (6): 2650-2651.
[10] 阎广会,杨桐,朱华林,等. 丹红注射液与纤溶酶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血流速度影响的分析[J]. 健康大视野,2013,2 (8):73-82.
[11] 张媛. 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J].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4,2(3):47-49.
[12] 潘慧瑾,曾丽莉,辛晓瑜,等.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4,7(5):519-523.
[13] 招树涛.探讨急性脑卒中hs-CRP含量在急诊科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4(21):258-259.
[14] 景增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S100B、半乳糖凝集素-3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 (3):87-76.
[15] 魏勇.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8(2):97-99.
(本文编辑郭怀印)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武汉 430000),E-mail:HUBEIwxp7511@163.com
引用信息:王晓萍.达比加群酯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4):483-485.
R541.7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4.029
1672-1349(2017)04-0483-03
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