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评价等处理。作为教师,应该有一种前瞻性——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语文教学倾听习惯教学方法目前,低年级的孩子接受外界信息量大,天性好动,表现欲强,以自我为中心,不爱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事低段语文教学20多年,在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道:“老师,我会,我会……”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地转移听的注意力,做起自己的事;当发言的学生讲得绘声绘色时,许多学生却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因此,在低年级时期对孩子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依据学情,提出倾听的要求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我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此要求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细化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二、假设情境,激发倾听的兴趣
小学生最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感染,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那“倾听”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只有顺应儿童的心理,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孩子倾听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身心充分放松的良好状态下自然地倾听。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利用每天课前五分钟或课外阅读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听读训练。教师选取儿童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声情并茂地讲给孩子听。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停下来,问问学生某个词句的意思,猜测其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如阅读课上,我讲了《狐狸与乌鸦》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我引导孩子们设想:当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时,狐狸与乌鸦会怎么做呢?我们四人小组讨论,集体续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得最好。讨论在小组里展开,孩子们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说的认真,听的专心,从兴趣出发,孩子们开始学着听别人讲,更学会了听后会评价,会补充,倾听能力逐步提高。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大有裨益。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和本学科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比赛”“故事王国”“家乡美”“演讲——我的理想”“辩论赛”等,在“古诗文诵读比赛”过程中,我们班的张雁泽小朋友背诵古诗数量达30多首,还给大家展示背诵了《满江红》和《春江花月夜》被评为“诗词大王”。
有激励的活动使学生们参与积极性很高,由于兴趣所在,学生能够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并且使孩子的语文素养得到训练和提高。经过活动我发现,在培养“听”能力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一定能找出许多引起学生倾听兴趣的方法和机会。
三、探寻摸索,教给倾听的方法
要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除了让学生想听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怎么去听。这就需要老师了解学生,针对实际,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听。首先,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有待培养。我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孩子对于喜欢的老师上的课和自己感兴趣的课听得会更认真,思考也会更积极些,所以教师要用爱心去吸引孩子听课。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孩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走近学生,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为学生良好的倾听打下基础。其次,细化倾听的要求,经常训练:如当你听别人讲话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把要求规定得更细些。在听个别同学朗读课文时,可以让孩子们听听他的优点或缺点。如教学《“红领巾”真好》时,在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在学生们反复练读后,指名展示读课文时,我对其他学生提出的要求:看看哪个小朋友耳朵最灵,能给同学提出合理的评价。当一位同学读后,其他孩子们的评价也很到位。有的说,她读出小鸟的快;读出了“红领巾”的自豪;甚至有个字的读音错了也指了出来。这证明孩子们已经会倾听别人读书了。听优点有利于听者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从而懂得去赞赏别人,也能让说的人树立自信心,可谓一举两得。而说缺点,有利于听者发现他人的问题,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也能让说者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养成虚心接受他人劝告的品质。
四、以身作則,树立倾听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能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和怎么去做。首先,在同学中树立榜样,及时表扬会倾听的学生,并指出他们是怎么倾听别人回答问题的。其次,就是以身作则。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文阅读或对问题的回答,我都会及时给予引导和评价。我经常会这样说:“你听的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同学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这可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想法,你可真棒呀”……教师有效地倾听和有针对性的评价,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学生发言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不管是好的学生还是比较差的学生;不管是口齿清晰的学生,还是发音模糊的学生,我都能做到耐心倾听他们的发言,及时抓住他们说话时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可不断提高的素养。需要我们教师怀着一颗对学生充满希望的心,一颗真诚对学生的爱心,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为师精神,细致耐心地对待学生,诚心地教给学会倾听的方法,在教学中反复实践,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