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苒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从突显角度看左偏置构式
冉 苒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左偏置构式是指一类句子,其中有一个组构成分在首位出现,而其典范位置则由一指称相同的代名词或一完整的词汇名词短语填充。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探讨左偏置构式的生成。
左偏置构式;认知语言学;突显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它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重现,它们源于真实经历进而形成了概念世界,语言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经验观(the experiential view)和突显观(the logical view)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种语言认知观。经验观认为除了从逻辑规则和客观定义对语言进行研究外,还应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感知经验出发对语言进行更自然的描述。语言的运用不仅受语法规则的制约,同时也受人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方式的影响。突显观超越了逻辑推理和客观性,更加侧重于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对所表达的信息的选择和安排,即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这是因为语言描述也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如何表达语言与我们怎样感知周围的事物和情景有密切关系。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是反映事物是什么,而是反映人们是如何看待该事物的,因此人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表达形式。除此之外,语言的描述是基于人们对事物和事件的感知,而外界对大脑的刺激是复杂多变的,大脑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最突显的物体、事物的完整特性来组织语言,由观察事物不同的方式中突显不同的方面决定语言形式的表达。例如“I broke the glass”也可以说“The glass was broken by me”,虽然这两句话都是对同一事件的描写,但是前者是较为自然的描写方式,因为“我”是事件的发起者,“我”作为最突显的方面成为主语。而后一句主要是侧重说明杯子破碎的状态,这时关注的不是谁打碎了杯子,而是突显“the glass”的状态。 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观”对语言表达式的分析弥补了传统语言学分析的不足。下面就从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出发,分析左偏置构式及其功能的认知生成动因。
左偏置构式(left dislocation construction)是指一类句子,其中有一个组构成分在首位出现,而其典范位置则由一指称相同的代名词或一完整的名词短语填充。例如“The girl with the black glasses, she is a teacher.”该句子由左偏置构式的指示部分“the girl with the black glasses”和命题小句“she is a teacher”构成。左偏置的指示部分左移至句首位置,而原位置由“she”所替代,二者共指一个事物,是共指的关系并且属于同一个语法成分。左偏置构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型有其特定的功能。一些学者认为左偏置构式的指示成分是整个句子标识的“出发点”。从语用和语篇看它由以下几种功能。
(一)标记独立的信息单位
就左偏置构式的信息特征而言,它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对于整个结构有着设定框架主题的作用。因此,它就像一个独立的语篇单位,因为在句法上,它通常是多层次句子结构,不仅有独立的语篇话题,而且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单位。例如“Men and women, they were beautiful and wild, all a little violent under their pleasant ways and only a little tamed.”“men and women”就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它承载的信息给整个结构设定了一个框架,而其后命题小句中所蕴含的信息就是指示部分话题的扩展。
(二)提供话题
左偏置构式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可以提供一个话题,既可以是引入展开一个话题,也可以是更换一个新话题。例如:
1.A: This girl standing by the roadside, she is my classmate.
B: which girl?
A: The girl in red sweater.
…
2.A: The new skirt Mary bought, I like it very much.
B: Oh, Mary, I know she is an English teacher.
…
在例1中,说话人A利用左偏置构式引入了一个话题,进而两人开始对话。在例2中,虽然说话人A利用左偏置构式引入了一个话题,但是听话人B却再次利用一个左偏置构式更换了一个新话题展开了一轮新的对话。
(三)对比功能
有时一个左偏置构式可能和另外一个相互平行对应,这就是左偏置构式的对比功能。例如:
She has two daughters. Linda, 26, she is a graphic artist, and Beth, 28, she is a bank manager.
通过两个左偏置指示成分Linda和Beth形成对比,突出了这两个成分。
(四)强调功能
语言的表达是基于人们的认知。在左偏置构式中被左移的指示部分位于句首,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被突出强调。例如:
1.The new unit, let’s begin it.
2.John, Mary likes him.
例1中,“the new unit”和“John”均被放在句首,强调要开始进行的是新的一单元,Mary 喜欢的是John而不是别人。
语言是人类活动的折射,所以从认知方面研究语言结构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认知语言学认为,说话人从特定的角度出发,根据特有的语境知识和认知状态等,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它的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的信息选择和安排都是由信息的突显度决定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信息突显度的认知也会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同一信息突显度的认知会随着人类对事件的识解(说话人在心里形成和建构一个表达式的语义内容的方式)不同而发生改变。说话者的认知视角,拥有的语境知识都会改变相同信息的突显度。Langacker认为,突显观是指导认知加工过程的原则之一。当人们根据信息的突显度对其进行语言加工后,同一事件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来描述同一场景。可以说,左偏置构式的生成受到突显观的影响。
人的大脑不可能同时处理太多信息,而一个小句就可能牵涉到许多实体,只有一个或者当中的几个可能成为对话的焦点。从心理学角度看来,运动的或者引人注目的物体可能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这是形成突显原则的认知基础。当人们在关注周围的物体时,会凭感觉从背景(ground)中挑选出突显的图形(figure),在语言描述中也是如此。例如“the book is on the desk.”这一句中,“book”与“desk”相比,“book”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图形和背景这一途径能够解释类似于小句的语言学结构。左偏置就是典型的代表。根据图形和背景,左偏置构式的指示部分明显的是该结构的图形,而相应的句子则是背景。前者比后者更加突显,这是因为左偏置构式的指示部分独立于它所属的句子之外,由处于句子中的后景位置提升到前景位置。一旦指示部分左移到句首位置,它将吸引话语参与者的注意力,该成分原有的位置将很容易被代词化。这样就突显出了被左移的成分,也就解释了左偏置构式的语用和语篇功能。
人类关于世界的经验与感知直接体现在语言描述的顺序之中,也就是说,感知方式影响句法的排列顺序。不同的两个人在看到同一个事物时,感知到的概念也会不同,因此所用的语言形式也会不同。比如,看到冬天下雪,有人会觉得雪特别冷,有人却认为雪非常美丽。句子的表达及其内在意义,体现了人的不同的认知特点,是由不同的识解方式决定的。通过左偏置构式,人们可以看出说话人认知事物的方式和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被左移的放在句首的成分,往往是句子重要的未知的信息,这部分会引起听话人或者读者的注意。所以在左偏置构式中,被左移位的成分成为突显的图形,而随后的命题小句成为背景,这样就更能突显出说话人或者作者想要强调的部分,实现左偏置构式的语用和语篇功能。例如:
1.John, Mary likes him.(左偏置构式)
2.Mary likes John.
句1反映出人们的“突显观”倾向,另一方面反映出说话人对事件本身的认知与反应,即说话人强调Mary喜欢的不是别人,而是John;而句2是常规的表达,语气很弱,只是简单的陈述一个事实。对同一事件,不同的说话人强调的程度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John是否被左移到句首的位置。如果说话人觉得“John”更重要,或者要把“John”作为语篇话题,那么他就会用句1的左偏置结构;如果说话人侧重的是描述一个事实或者Mary会是下面谈话的话题,那么他可能用句2表达。由此可见,位于突显的图形位置的成分并非任意的,而是受到说话人认知心理的支配。
图1 左偏置构式图 图2 常规句式图
图1(忽略了第三人称单数的语法现象)中的R表示参照点,T表示目标,即联想的命题,箭头表示心理路径,tr 是射体,lm 是界标, M、J和h分别代表Mary、John和him。对比这两个图形,在左偏置构式(图1)中,John始终是参照点通过心理路径去接近目标。虽然射体的目标是Mary,具体的界标是第三人称单数代词him,但是对him 的理解必须参照被突显的左偏置的指示部分。命题小句“Mary likes him.”作为背景,突显出了左偏置构式中左移的成分John,使之成为图形,进而实现左偏置构式的功能。而图2表示的小句“Mary likes John”中,射体是Mary,界标是John,它完全不具备左偏置构式所拥有的语用和语篇功能。
本研究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观及相关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左偏置构式及其功能的生成。常规句子在语用和语篇方面的不足,促使了左偏置构式的生成。同时,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观也为左偏置构式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1]杨朝军.英语左偏置构式分析[J].现代外语,2010,33(1):23-30.
[2]邢殿普.论英语左偏置句的语用功能[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59-62.
[3]王继楠. 英语左偏置句式的句法语篇界面对比研究 [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杨朝军. 形势与功能:英语左偏置构式的篇章语用功能[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赵 伟]
The Study of the Left Disloc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rominence
RAN Ran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60, China)
Left dislocation construction is a kind of sentence pattern that a noun phrase is put into the initial location and a pronoun or another noun phrase which has the same reference is instead of it. This paper is a study of the left disloc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rominence within the fram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left dislocation construc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prominence
2015-12-29
冉苒(1981—),女,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H003
A
1008-6811(2017)01-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