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盛龙
为了多民族文学的繁荣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特·赛音巴雅尔
文/杨盛龙
在中国文学界,传扬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特·赛音巴雅尔。他是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著名蒙古族作家、编辑家、文学史家,曾任《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编审。他主编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等系列三部文学史,创意建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为中国多民族文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内蒙古师范学院(现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班毕业后,特·赛音巴雅尔长期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和工作。1980年,特·赛音巴雅尔从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创办的《民族文学》杂志。
随着办刊规模的扩大,在召开选题策划会、审稿会时,特·赛音巴雅尔总是以自己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经验,对少数民族群众的体察,对民族心理感情的感悟,在翻译和文学创作中的感受,谈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确定杂志一个时期内的编务方向,和大家一起办出刊物特色。
编审稿件过程中,特·赛音巴雅尔认真对待每一篇来稿,密切联系各民族作者。每当从来稿中发现令人感动的作品,如同发掘出金子,特别高兴和珍惜。一些写作基础扎实、文章立意好的稿件被选中后,他会提出修改意见,请作者修改,或自己编辑修改。有的作品经过作者和编辑的苦心打磨,获得全国大奖,影响广泛。对于没有录用的稿件,特·赛音巴雅尔总是耐心地写退稿信,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因为他了解作者,尤其是来自边疆基层的作者大多写作条件艰苦,坚持业余创作不容易,能得到国家级杂志社的回复,不管稿件录用与否,对他们都是激励,就是加班加点也得回复。特·赛音巴雅尔和编辑们用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千万投稿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作者积极性高、来稿多,杂志社可选作品范围大,成就了杂志多出精品,也培养了作者队伍。
为了配合形势需要,民族文学杂志社在有的年度或季度,会专门组织策划以一个地区为主的专刊。特·赛音巴雅尔到边疆地区组稿,吃住条件有限,可他一待就是一个月,约稿、改稿、组稿、编辑,直到完成任务。每年,民族文学杂志社都会组织作家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主办笔会,主持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会。特·赛音巴雅尔既是组织者,又是工作人员,大到各项筹备工作,小到安排吃住行,他什么都干。组织作家到南方办笔会,得考虑有清真饮食习惯的作家,要安排清真灶;组织作家到西北地区采风,得考虑南方来的少数民族作家的饮食习惯,创造条件让作家们在异地他乡集中精力创作。
特·赛音巴雅尔为繁荣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大量心血。在民族文学杂志社工作二十多年,特·赛音巴雅尔从编辑到编辑室副主任、主任、杂志社副主编,从副编审到编审,编发各少数民族作者大量文学作品,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全国很多少数民族作家的处女作都是在《民族文学》杂志发表的,很多少数民族作家就是从这个刊物走上文坛的。
特·赛音巴雅尔在《民族文学》编辑工作实践中,特别是在他更为熟悉的蒙古族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工作中,注意到国内外一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者一般只了解用汉文创作发表和以汉文翻译发表的蒙古族作家作品,而对用蒙古语文创作发表的蒙古族文学作品不甚了解。如此以来,难以对蒙古族文学作全面、系统和确切的评介。
特·赛音巴雅尔萌生了全面评介蒙古族文学的想法。他联系和组织十几位既懂汉文又通晓蒙古文的研究专家学者,从当代文学入手,编写《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他们做的这项工作是“份外事”,没有办公地点和设备,没有科研立项,没有经费,大家挤出业余时间艰难地开展工作。当代作家大都活跃在文坛,发展势头强劲,相当多的作品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检验,在文学史上难以定论,需要费更多心血去研读和评介。经过几年时间的研究和编写,特·赛音巴雅尔主编的《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于1987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蒙古文版,1989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汉文版。该书对我国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系统、完整的评价和介绍。
从我国蒙古族文学创作和研究情况举一反三。特·赛音巴雅尔觉得,作为民族文学工作者,有责任为全面反映少数民族文学贡献力量,决定编写一部评介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史著。组织这项工作,除了要克服编写蒙古族当代文学史著的困难,还有更多更难的问题。这项工作涉及范围广、文种多,组织人力、查找资料都很困难。经过反复斟酌,从众多考虑对象中选拔出一支精干编写队伍。1993年,《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这部文学史著客观完整地展示我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全貌,全面介绍用本民族文字和用汉文创作的我国各少数民族当代文学作家的作品,对我国当代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作了全景式的描述展示。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国文学是多民族的文学。基于这个认识,特·赛音巴雅尔决定在组织人员编写《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的基础上,再编写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全面评介中国当代文学。1996年,特·赛音巴雅尔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3年后,由民族出版社再版。这部文学史从1949年写到1996年,共80万字,内容全新,涵盖面广,单章单节评介作家304位。与以往的当代文学史著相比,该书最大特点在于大大提高了各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内容占比。
特·赛音巴雅尔主编的《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系列三部文学史,客观、全面、系统地审视少数民族文学在我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详细而系统的史料,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体现,更清晰全面地呈现出中国当代文学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过程。
特·赛音巴雅尔说:“人生是一次长跑,人活着不是为了得到和索取,而是为了创造和奉献。”
经过长期的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实践,在主编系列三部文学史时,特·赛音巴雅尔萌生出一个想法:建立一个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一座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将二者合为一体,建成集收藏、展览、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库,这有益于对我国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长期深入研究,促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
特·赛音巴雅尔的想法得到了他的母校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他创意建立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项目,在该校很快开始实施。
经过一段时间忙碌有序的工作,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收集到500多位少数民族作家的著作、手稿、书信、图片、实物及有关资料。如: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的“三大英雄史诗”,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蒙古族《蒙古秘史》、壮族民间古籍《布洛陀经诗》、瑶族神话古歌《密洛陀》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歌、曹雪芹的《红楼梦》、尹湛纳希的《一层楼》《泣红亭》《青史演义》等少数民族各种古典名著的多种版本和多种译本。研究中心为乌·白辛、特·赛音巴雅尔、李传锋、杨盛龙、萨仁图娅等少数民族作家编辑出版研究专集,出版一些作家作品集,并开始着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收集、珍藏、整理、研究等初步工作。
2005年9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研究工作有序展开。
2009年9月15日,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内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开馆了。这个由特·赛音巴雅尔创意建设的场馆集收集、珍藏、展示、教学、研究、交流于一体,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团结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和研究专家,促进中国多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人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就是在特·赛音巴雅尔拉杆箱的徐行中不断变大增高的。多年来,特·赛音巴雅尔和筹备组工作人员先后到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青海、云南、贵州、黑龙江、浙江、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拜访了400多位作家及家属,通过电话和邮件等形式介绍中心和文学馆建设情况,陈述少数民族作家研究的意义,征集资料。经过艰辛的奔波、细致的工作,收集到了全国55个少数民族1500多位作家的著作、手稿、书信、图片、实物及有关资料。
走进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其主体建筑形似一卷徐徐打开的竹简,古朴而新颖。主楼前的两栋别墅式小楼可为来客提供会聚、休假、创作及举办讲座的场地。一条人工河环绕在楼宇之间,河上跨越着成真桥等6座别致小桥。主体建筑前面的广场周围以及沿河两岸,分布着几位少数民族作家雕像和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人物的大理石像。四周园林中分布有妙笔亭等5个亭子。河南岸是象征三大英雄史诗的格萨尔山、江格尔山、玛纳斯山,岩壁上有三大英雄史诗人物群雄驰骋群雕。
主体建筑一层大厅东侧,有一座象征作家作品文稿翻飞状的铜雕“文采飞扬”,基座由印刷书版组成,言简意赅地书刻着300多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记”。它的对面是“草原之鹰”木雕。两个雕塑之间是满族作家老舍、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彝族作家李乔、赫哲族作家乌·白辛、维吾尔族诗人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藏族诗人伊丹才让等6位作家的半身塑像。
文学馆共5层楼、8个展厅,陈列着内容丰富的展品,包括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珍贵史料,重要作家作品图片和实物,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概要介绍和1420位作家的著作、图片、手稿、书信、实物及有关资料,各民族作家的书画作品及藏书。展厅采用平面、立体、动感的展示设计,既有形象的图片、文字和实物,还有多媒体互动、多媒体音像等体验。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建成后,来自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白族诗人晓雪、朝鲜族诗人南永前写诗赞颂它是“宏伟壮丽的殿堂”“独放异彩的丰碑”“巍峨的精神家园”。
(作者为退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邱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