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17-04-04 03:08:38任万军陶有凤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优质稻稻米稻田

任万军,周 虹,李 娟,陈 勇,陶有凤

(1.四川农业大学,成都 温江 611130;2.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省犍为县农业局, 四川 犍为 614400)

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任万军1,周 虹2,李 娟3,陈 勇1,陶有凤1

(1.四川农业大学,成都 温江 611130;2.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省犍为县农业局, 四川 犍为 614400)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优质稻品种及其保优提质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优质稻绿色栽培要做好生产区划、稻田生态环境治理、品牌建设,实现优质优价,提出了适期播种移栽将灌浆结实期调节至高品质形成光温区间、减穴健株优化水稻田间配置和群体结构、平衡高效施肥配合秸秆还田提供优质高产的营养成分、清洁水质富氧灌溉、稻田生物多样化和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等提质高产绿色栽培技术。

水稻;优质;栽培;绿色;高产

水稻是四川最重要的口粮作物,全省大多数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目前,对稻米的需求已经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们对优质绿色大米的需求愈加迫切。近年来,我省育种单位先后选育出了宜香优2115[1]、川优6203[2]、旌优127[3]等品质产量俱佳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在四川的推广[4],极大地改善了四川稻米品质结构。稻米品质除受遗传基因控制外,还受到环境和栽培技术的影响。近年来,笔者依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和四川省育种攻关等项目,系统研究了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和调控技术[5-8],明确了优质稻品种提质增效的关键栽培环节[9-10],按广义绿色生产的要求,形成了一套优质稻保优提质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全省优质稻产区进行了示范推广,推动了当地优质稻绿色栽培的发展,现将其总结如下,以期为四川优质稻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1 做好生产区划和稻田生态环境治理,为优质稻绿色栽培打下基础

稻田生态系统是优质稻绿色生产的基础,除了直接产出稻米的农田,还包括连接稻田的沟渠、上游河流、周围的乡镇、大气质量等。优质稻绿色生产除要求土壤、灌溉水和大气没有污染外,还需要生产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稻米高品质的形成。根据全省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同,建立优质稻米梯级生产功能区,如我省贫困地区多山高路远,鲜有工业等污染源涉足,且生产工艺较为原始、现代元素涉及较少,利于有机稻米的生产与销售,可规划建立优质稻有机生产基地,将科学技术、绿色生产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提升稻米品质与价值,推动当地农民致富脱贫。建成梯级稻米生产功能区后,要严禁将承包良田挪作他用,加强优质稻绿色生产保护政策的制订和落实。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但其代价为赖以生存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生产生活垃圾、农资包装袋、农业地膜等乱丢乱扔、农药化肥滥用乱用、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水随意排倒,导致稻田系统灌溉水污染、土壤农药重金属残留超标、残膜等白色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低劣,苍蝇、蚊虫、老鼠等有害生产大量滋生,严重阻碍了优质稻绿色安全生产。对此,要加强对因重金属、工业废水等造成的已污染土壤的修复,加强稻田系统附近乡镇企业废气污水排放监管与惩罚力度,提高各企业污水治理技术,提高养殖户粪便等再利用技术,禁止直接排放;强化生活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力度,防止稻田系统再次间接污染;加强环境管理,公共沟渠、河道应请专人集中打捞,实现水岸与灌溉入口无垃圾堆、水面无漂浮物。同时联合农民、种粮大户等清理自家田边、沟渠边的农膜、农药包装物、育秧盘、秸秆、杂草等农业垃圾,消除有害生物滋生的环境,为优质稻绿色生产奠定基础。

2 适期播种移栽,将灌浆结实期调节至高品质形成的光温区间

籼型优质稻品质形成的最佳籽粒灌浆结实期日均气温以23~27℃[6-7],且天气晴朗,光照充足为佳。全省稻田生态区域复杂,种植制度、品种生育期和栽培方式多样,为保证优质稻生产,应根据品种生育期,合理选择前茬并适当调整播栽期,以使早栽早熟田块避开灌浆结实期高温,迟栽迟收田块避开低温多雨季节。在栽植方式方面,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适宜栽植方式为机插秧或机直播,而难以规模集中和不具备机械化条件的区域,可采取旱育秧手插或抛栽,也可采用湿润育秧手插。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区,品质产量俱佳的抽穗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可以此为标准调节播栽期;川冬南冬水田稻区,因高温持续时间长,宜早播早栽,头季稻收获中等品质稻米,再生稻季灌浆期间气温回落至25℃左右,可收获高等级优质稻米。

3 减穴健株,优化水稻田间配置和群体结构

按“减穴不减苗”的思路,扩大栽插行距或穴距,为植株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提高品质的群体环境条件,同时也为栽培管理提供作业通道,为稻鸭共作鸭的活动提供空间。综合考虑优质高产兼顾的预期穗数、品种主茎总叶数、伸长节间数、分蘖发生率、移栽秧苗叶龄、带蘖多少,按叶蘖同伸规则计算表明,四川优质杂交稻人工栽插适龄带蘖秧苗以22.5~30万株/hm2为宜,按行距33.3cm、穴距20~25cm进行浅插或定抛,1hm2栽植12~15万穴,穴栽(抛)基本符合叶蘖同伸的健壮秧苗2株。机械栽插的基本苗以45~60万株/hm2为宜,生产上主体插秧机的行距是固定的30cm,栽插时将穴距由原来的14~16cm扩大至20~0.25cm,每穴苗数3~5苗,这样可保证除群体结构和通风透光条件优良外,还可以提高栽插效率,减少漏插率,节省补苗的人工成本。

4 平衡高效施肥配合秸秆还田,提供优质高产的营养成分

采用前作秸秆全量机械翻埋还田,改良稻田土壤结构,平衡土壤矿质营养元素,但秸秆分解产生有机酸易对水稻造成毒害,也要与植株争氮,因此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需要增加氮肥前期比例,基蘖肥、穗肥比以7∶3为宜,同时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促进秸秆分解。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肥料。化学肥料施用方面,选用环境友好型肥料,如多肽尿素、包膜尿素、有机无机复混肥,纯氮用量降低20%以上,为120~150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N∶P2O5∶K2O为2∶1∶1,并配施微量元素肥料。钾肥施用采用中移技术,即在主茎拔节期施用K2O75~105kg/hm2,既能塑造粗壮抗倒的茎秆和挺拔坚韧的叶姿,又利于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改善。

5 清洁水质富氧灌溉和稻田生物多样化,增强优质稻生产抗逆能力

利用河流、水库、蓄水池和竖井里的无污染水源进行灌溉,灌溉时在出水口安装去污装置,去除随灌溉水带入的垃圾。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稻渔共作等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丰富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抗逆能力。秧苗移栽后浅水勤灌,群体茎蘖数达到预定穗数的80%~90%时开始晒田,拔节时复浅水施促花肥,之后继续晒田至二次枝梗原基分化。之后,对于稻鸭共作田块,保持灌10~20cm水层,便于鸭子活动。对于水稻单作田块,从幼穗颖花原基分化期到抽穗后25d左右,以浅水层和湿润交替灌溉为主,既不能长期干旱,也不要长期保持水层,避免土壤再次恢复到陷脚状态。抽穗后25d到成熟,以保持湿润为主,养根保叶,确保品质产量协同提高。

6 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加强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

着眼优质稻米质量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病虫草害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在选用宜香优2115等抗病优质品种和前述减穴健株、降低肥料施用量、稻田生物多样化等农业措施基础上,通过理化诱控、驱避技术、生物防治等,结合当地病虫测报和田间观测调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利用无人机等现代植保机械精准施药防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杂草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7 注重品牌建设,实现优质优价

四川有着十分古老而悠久的稻作文化历史,是历代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但近年来出现“稻强米弱”“川米不好吃”“优质不优价”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川米缺乏大品牌、精品牌、名品牌;二是品种混收混贮混加工现象严重,优质品种的价值难以体现;三是稻米“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质量监测溯源体系不健全,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不高。因此,要下大力气发掘出本省独特的稻作文化,做强、做大稻米品牌,建立完善的监测溯源体系,从区域布局、品种选用、栽培技术运用到生产加工,全方位进行优质稻米管控,提高优质稻品牌区分度和辨识度,实现质名相符、优质优价。

[1]黄富,林纲,岳元文,等.宜香优2115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2(7):14.

[2]陆贤军,任光俊,高方远,等.优质高产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川优6203[J].杂交水稻,2011,26(6):89-90.

[3]杨莉,蒋开锋,郭小蛟,等.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旌优127[J].杂交水稻,2017,32(1):91-92.

[4]高成旭,田青兰,陶有凤,等.四川省2000-2015年选育的杂交籼稻品种的品质演进分析[J].杂交水稻,2017,32(1):5-11.

[5]任万军,杨文钰,徐精文,等.弱光对水稻籽粒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3,29(5):785-790.

[6]邓飞,王丽,叶德成,等.生态条件及栽培方式对稻米RVA谱特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2,38(4):717-724.

[7]田青兰,李培程,刘利,等.四川不同生态区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杂交籼稻的稻米品质[J].作物学报,2015,41(8):1257-1268.

[8]田青兰,刘波,钟晓媛,等.不同播栽方式下杂交籼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枝梗和颖花形成及产量性状的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35-53.

[9]刘元辉,郭耀杰,黄云,等.氮肥后移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碾米与外观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6):2121-2124.

[10]任万军,钟晓媛,邓飞,等.超级杂交稻宜香优2115高产提质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6,31(2):38-40.

2017-09-11

国家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课题(2017YFD0301702; 2016YFD0300506);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2016NYZ0051)资助。

任万军(1972-),男,四川青川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稻栽培及养分高效管理研究。E-mail: rwjun@126.com。

猜你喜欢
优质稻稻米稻田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美食(2022年5期)2022-05-07 22:27:35
稻米香喷喷
稻田摸鱼记
“共享稻田”助力 收获多种“果实”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稻田里的写真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稻田里的稻草人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优质稻“丰优香占”高产保优施肥技术探讨
漳州市早籼优质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