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周红蕾 陆 江 卢劲晔 卢 炜 傅宏庆 王海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促进动物微生物教学质量
刘 静 周红蕾 陆 江 卢劲晔 卢 炜 傅宏庆 王海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动物微生物》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课程特点,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进和创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了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缩短了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动物微生物;教学;改革
《动物微生物》作为一门高职专业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动物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农业畜牧兽医生产中各种问题的基础学科。该课程起到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与生产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步摸索总结,做了初步教改尝试,收到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动物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该领域有很多科学家践行科学精神的典型范例,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引用,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非常有帮助。近段时间,随着三聚氰胺、禽流感、猪流感、瘦肉精等事件的相继出现,提示需要国家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等相关从业人员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对相关专业大学生科学精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除充分发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途径的作用外,实践教学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另外,在实验课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中也可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动物微生物》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在调查研究高职高专兽医专业岗位对其知识块需求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整合,改革和创新了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按设计的教学知识模块组织教学,教学中以技能模块为轴线,围绕技能开展理论知识的讲授。这些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改变了长期以来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和能力,缩短了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动物微生物在畜牧兽医业生产中接触非常多,临床常见疾病也多由微生物感染引起。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实际病例兴趣高的特点,以生活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例为切入点开始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提高听课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如:以动物皮肤化脓感染为例,开始讲解化脓性球菌;又如通过介绍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感染情况及危害,引出禽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等,以医院门诊常见的检测试剂板,引出抗原抗体相关知识。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教学,可提高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效果。
《动物微生物》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十分有限,而且质量较差,导致教学效率低、效果较差。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各种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自由表达,交互演示教学内容。这一生动、直观、形象、逼真的表达方式,不仅扩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而且克服了单纯课堂讲授的教条与乏味,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感性教学一词源于自然辩证法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指的是在动物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理性学习的过程。如:2017年初高致病性禽流感造成世界大流行的报道铺天盖地,学生头脑中就会存在“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一词,无形中,当他们再次接触到这一名词时就会觉得不陌生,下意识地会点点头。如能抓住这一点,接下来再举一个与禽流感病毒类似的例子比如: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就会一点即发,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最后引出一个理性的知识点:禽流感与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病原体的抗原易发生漂移或转变。
动物微生物学的发展极为迅速,因此教学改革要及时跟踪学科领域前沿知识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最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的技术及时吸纳融合到教学工作中来。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又能拓宽使学生知识面,熟悉学科前沿知识,为他们将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例如,可在讲解呼吸道病毒的课堂上,将在许多国家流行的禽流感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病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禽流感、猪流感的相关内容,消除学生对其的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并通过他们告知更多的人,维护社会的稳定。
通过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1] 王淑芳,李爱江,汪洋.动物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导刊,2007,(16):68-69.
[2] 廖素环,温荣辉,罗廷荣.网络课程建设在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13.
[3] 李娜.动物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0):108-109.
刘静(1982—),男,讲师,硕士。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第三批“335教改教研工程”教学管理骨干培养项目(10434714001);2.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C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