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455000)张天柱 刘文军
宫颈癌是临床恶性肿瘤,宫颈癌产生无确切病因,与个人行为、病毒感染、压力、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有关,宫颈癌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为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随着宫颈癌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人们对早期诊断与干预有了更高重视度。临床各项治疗方案的实施需借助内镜、活检、物理检查等事先将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肿瘤浸润情况确定下来,以明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且对软组织有较高分辨率,在宫颈癌早期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研究选取本院部分病例,探究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4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经实验室与病理活检确诊为宫颈癌;接受术前核磁共振检查;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研究。排除了术前接受过放化疗患者及精神障碍、意识不清、心肝肾功能不全病例。48例患者,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2.5±2.5)岁;病变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8例,腺鳞癌10例,鳞癌30例;分期:IA期11例,IB期18例,IIB期11例、IIIB5期5例,IVA期3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治疗前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Signa HDxt GEHCGEHC型3.0T核磁共振仪,EX:24418/16121906190,横轴位且平行于骶骨长轴斜冠状位压脂质子密度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T1WI,扫描参数为:矩阵:512×512,层厚为2mm。横断面与冠状面脂肪抑制序列:T2WI,TR 5000ms、TE90ms,常规SE脂肪抑制序列为:常规T2WI,TR 5000ms,TE 20ms[1][2]。独立阅片由2名影像医师负责,如果对诊断结果意见不一致可再由1名影像医师诊断。
1.3 观察指标 观察核磁共振图像,对临床分期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判定,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对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1.4 核磁共振的分期标准 ①宫颈间质部分受浸:T2WI上可以看到宫颈内有高信号肿块组织,宫颈间质低信号环可见高信号肿块分布在四周。②宫颈全层均受到浸润,波及到宫颈旁脂肪组织间隙[3][4]。③盆壁受浸润或者器官受浸润,图像显示宫颈外缘毛糙,盆壁肌肉内有肿瘤组织信号,肿瘤组织与盆壁间脂肪组织间隙消失。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5.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标准差(±s)与(%)计量与计数,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x2检测统计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变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 术前使用核磁共振检查病变分期总符合率为85.7%(36/42),临床分期总符合率为73.8%(31/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淋巴结转移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2例患者有1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有13例。核磁共振检查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95.2%(40/42),敏感度为83.3%(35/42),特异度为97.6%(41/42)。
当前,宫颈癌发病无确切病因,诱发该病的因素多且复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因素:①病毒感染。宫颈癌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就是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经临床证实,大部分宫颈癌患者均存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②性行为与分娩次数。经研究与临床经验表面,多次妊娠分娩以及初次性生活<16岁、性伴侣多的女性好发宫颈癌的几率较高。③生物学因素。某种病原微生物也会诱发宫颈癌,比如,单纯II型疱疹病毒、滴虫、沙眼衣原体感染等。④日常生活习惯与行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个人卫生、长期吸烟饮酒、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诱发宫颈癌。宫颈癌有鳞癌、腺癌及腺鳞癌、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腺癌等类型,其中,鳞癌与腺癌及腺鳞癌最多见,依据细胞分化程度将鳞癌分为高分化与低分化及中分化几类,腺癌占宫颈癌病理类型的15%~25%左右,分为黏液腺癌与恶性腺瘤,通常伴有淋巴结转移。腺鳞癌占4%~5%左右,分为腺癌与鳞癌两种类型。当前,治疗宫颈癌最为常见的方法就是手术切除,而手术方案的制定需依据病变分期,同时,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也是分期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核磁共振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较为常见,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包括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等,可以清晰、直观将盆腔内器官与组织信号差异显示出来,进而客观、准确地对肿瘤组织浸润情况与侵犯范围进行评估[5-9]。本次研究对42例宫颈癌患者使用核磁共振检查,将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标准。相比较于术后病理分期核磁共振检查病变分期符合率为85.7%(36/42),临床分期总体符合率为73.8%(31/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后病理证实有17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核磁共振检查有1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核磁共振检查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95.2%(40/42),敏感度为83.3%(35/42),特异度为97.6%(41/42)。均表明了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宫颈癌扩散途径之一为淋巴结转移,严重影响预后,增加了治疗风险。术前评估临床分期也需要检查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指标。应用核磁共振扫描技术诊断更为直观、准确,可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与程度,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