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欢欢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乘着这股发展之风迅速壮大起来,并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虽然我国民族类高等职业院校很少,但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据相当的比例,因此,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问题向来都被各教育部门所重视。目前,从总体上而言,我国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呈现多元化思想,他们积极、健康、包容性强,兼有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但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舆论的进一步开放,少数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模糊,诚信意思逐渐淡薄,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观念,因而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1)出身地较为偏僻和落后,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出生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相对贫困和落后的地区,并且由于相对集中居住,对外交流不多,在个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也与汉族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使入学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融入到新的校园环境中。在学习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各种硬件设施落后,基础教育不强,甚至还有少数地方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基础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素质相对汉族而言有一定的差距,在学习方面比较吃力,成绩不太理想,容易造成自卑心理。
(2)民族自治区域,民族意识较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现了民族自治管理,增强了各民族凝聚力,保留了民族特色,同时也加强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高职院校中,出生于民族自治区域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一般比较强烈,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将本民族的一些意识带入到校园,例如较强的集体意识、朴实无华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都对其自身和学校发展起到了一个较好的促进作用。但过于强烈的民族意识使部分学生在通过努力但没有取得成功之后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思想,容易在同学之间甚至师生之间产生矛盾,从而影响整个校园的和谐,也容易被一些外来势力所利用,夸大其影响,造成一些所谓的“民族矛盾”。
(1)学校重视度不够。①行政化管理下的高职院校,各种行政事务繁多,难以顾及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问题。在行政化管理体系下,高职院校要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行政管理任务,事务繁、杂、多,基层管理部门更是应接不暇,难以对少数民族学生倾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教育和管理。除去上级文件规定的各种优惠政策外,学校一般不会对校内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额外的政策性倾斜或者是重视;②在民族自治区域以外的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校很少能投入较大精力于少数民族学生的问题,也很少成立专门机构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管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基本与汉族学生无异。在民族自治区域内,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相对较多,民族成分较杂,学校也基本实行大统一管理,体现不出民族管理特色。
(2)民族大融合下的“人”存“文”亡。在经济腾飞、网络开放、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民族大融合既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事实。大批少数民族都基本告别了传统的劳作方式,进入现代文明,参与到社会建设中,融入了城市生活。进入大学校园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很快融入到校园生活中,他们除了少数民族身份外,很多人在生活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无异,随着大学生活的发展,他们也逐渐丢失了民族的元素。在校园内因为普通话才是语言交流工具,他们不得不放弃民族语言而讲普通话;食堂内很少设有少数民族窗口,他们也不再挑食民族饮食,进而跟汉族同学同饮同食;同样,他们也不再穿民族服装。最终,他们融入到整个校园大家庭中,适应并习惯了大学校园生活,同时也逐渐丢失了民族元素、民族文化,从而使他们仅存少数民族身份,而民族文化和习性基本丢失殆尽,即“人”存“文”亡。
少数民族教育管理主要研究现代学校教育管理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法。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般都是通过汉语学习现代文化知识,并且同汉族学生一样还要学习英语等国际语言,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学习课程就与汉族学生一样,这就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从进入学校起,就开始使用汉语,进入大学后,基本融入汉族生活方式,进入社会后,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民族元素了。现代教育和社会生活冲击着民族传统,如何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现代教育的同时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教育管理研究的重点。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以来都重视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关系着少数民族的未来,将对我国民族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决定了少数民族新一代高级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关系到各民族在未来中华民族大家庭政治结构、经济体系、文化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如果我们不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使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真正具有与汉族相似的实际竞争能力,不能够在少数民族当中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一流专家和知识分子,培养和锻炼出有魄力、有眼光、有能力的新一代政治领导人,那么从长远看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一方面,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出生及环境,使得在个性、民族意识和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与汉族的一些差别;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个性方面也在逐渐减弱。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该从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入手。
(1)促进融合,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民族融合是趋势,是社会发展方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看清这个形式,主动融入社会。高职院校更应该将融入社会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主要方向,要从思想、语言、习性和技能方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①树立公民思想,保留少数民族身份。少数民族学生虽然拥有少数民族身份,但他们更多的是公民身份,在正常社会生活中,除了政府规定的优惠政策外,他们与其他民族没有区别,更没有特权,不能凌驾于任何人之上。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只是民族身份上与汉族有差别,虽然他们可能因为语言等原因,在学习上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但他们也是社会公民的一员,而不是“二等公民”。因此,从学校角度来看,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思想,更多的把自己看作公民而不是少数民族居民;②以汉语交流为主,保留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国内社会生活语言为普通话,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普通话可能是他们交流的一个障碍。笔者曾经接触过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大多都有很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但更多的是普通话能力比较欠缺,甚至很多人讲出的普通话很难听懂。因此,高职院校在尊重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通过政策和课外活动等方式提高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③以社会生活习性为主,保留少数民族生活习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公正岗位,在个人行为和习性上,应该改变或者适应社会形势,融入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在不影响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可以保留民族习性。大学校园应该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习性的前提下,加强引导,促进融合,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去;④努力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之本,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求职的法宝。少数民族学生因为语言和教育背景等在学习上可能与汉族学生有某些差距,但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一般都很珍惜校园学习机会,更加的朴实好学。课堂上,授课教师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关心,鼓励他们潜心学习,树立信心。在各种技能训练课上,任课教师应该倾入更多的精力,悉心指导,手把手的传授技能。在各种技能比赛上,学校应该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树立正面典型,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学习。
(2)尊重少数民族习性,发扬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少数民族拥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他们一般都很勤劳勇敢、朴实大方、热情好客等,这些都是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元素。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高校应该善于发掘少数民族的这些优良品质,并加以引导和发扬,加大宣传,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既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优越性,也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质,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当然,少数民族中也有些不太好的习性,例如过强的民族观、豪爽狂饮及过于虔诚的宗教信仰等。高职院校在尊重少数民族习性的前提下,尽量正面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某些习性影响整个校园文化。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又长期的课题,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加强管理,正面教育,保留和发扬他们优良传统,引导他们放弃某些不良的习性。同时应该尊重少数民族基本习性,加强技能培养,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学生顺利成才,走向社会。
[1]普丽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6).
[2]马戎.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徐建军,陈迎民,欧旭理.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4]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5]黄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4,(6).